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原始森林里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所谓“不见树木,只见森林”,也

admin2015-02-06  31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原始森林里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所谓“不见树木,只见森林”,也同样被我们的传统教育习以为常。
       每一年,我们都会迎来新一届学生,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多或少地闪烁着些许个性的亮光,然而,在我们教育者的内心,却早已确定了一个理所应当的主张,几年之后,我们希望他们变成一样的孩子,让他们全部变成“好”学生。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内心那个朦朦胧胧的好学生标准尽管并不一样,但确定无疑的是,我们必须殚精竭虑让学生走在同一条通往这种标准的大道上。
      然而,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就有了黄山险峰的松涛和长白山白桦林的色调。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利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发现每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发现那棵树,不能仅仅靠教育者主观的肉眼,为之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养料更加重要。自己最清楚自己的饥饱,对孩子们来说,能够为之搭建合适的成长平台,丰富可供自主选择的课程,则是他们自我发现的前提。中学3年都没进过实验室的孩子,如何发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天赋?埋在题海里的孩子,怎么判定自己是不是心灵手巧?所有的计划都由教师安排,所有的活动都由别人主宰,也就永远不敢肯定自己的领才能。只有当一个孩子在高端数学里感受智力挑战,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享受到不尽的乐趣,在戏剧课的舞台上认可了自己的领导韬略,他们才有可能萌生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因为只有在不一样的生态里,那棵树也才有可能变得不同于这棵树。
      发现那棵树,需要教育者的胸怀。由于我们的成长经历和价值判断,也由于社会发展和历史积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内心,都早已有了一些理想之树的轮廓,甚或清晰的标准,如果没有时变事变的思维和宽广、博大的心胸,我们很容易像西方神话里的魔鬼,让每一个人全都躺在那张一样大小的魔床上,把他们锯得一样长。有时候因为敬业,有时候因为热爱,反而纵容了过度的教育,孩子们身上刚刚萌芽充满生机的枝枝杈杈,常常过早地被冠以“旁逸斜出”而遭扼杀。弗洛伊德说过,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内心也会留下很多创伤。我们长大后要搜索自己的内心,看看它藏有多少张“魔床”,然后亲手将它摧毁。
      发现那棵树,需要去除校园里的权威。尤其传统行政班的管理模式,极其容易造就位高权重的班老大,尽管我们的班主任都来自最优秀的教师,但是,由于过度的责任如高山压顶,情急之中班主任们很容易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全部的权力。于是乎,班集体很容易一统天下,成人与孩子在地位悬殊的较量之中很容易把教室变成一言堂的地方。责任并不在我们的教师,机制使然也。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
      材料2
      近日,中国首届“杰出工程师奖”评选工作启动。活动的设立机构—中国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的理事长白克明表示,大学中流传一句话叫做“好女不嫁工程郎”,设立该奖的目的是让更多工科大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
       不少大学生坦言自己对专业没有兴趣。很多高校一直强调对学科的研究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因而不少大学生陷入了“迷茫”。培养一流的人才,老师需要化解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只有把学习当做一件“趣事”“乐事”,大学生才能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不彷徨、不迷茫。
       借助类似“杰出工程师奖”评选工作,学校不妨让学生走出书斋,通过“体验式”教育,走近专业领域内的优秀人物,聆听专业领域内的故事,感受专业领域的氛围。不仅在课堂内学习专业课,也将课程延续到社会中,把“体验式”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让专业化入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这样,学生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亲身经历工作的某一环节,与专业的前辈交流一次,真实地体会职业的情境,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成为科学家还是工程师,成为教师还是研究者,便不再“纠结”。让学生来到颁奖的现场是“体验式”教育举措的创新。真实地感受,增加职业的认同感,也吹散职业“迷茫”。当然,学校还可以进行大胆的探索,为学生创造出不同的情景进行“体验”与“尝试”,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
    请回答:
    (1)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为什么要“发现那棵树”?
    (2)“体验式”教育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选项

答案(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发现那棵树”就是要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服务于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 (2)首先,应当坚持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其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反对表面性。所渭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深入事物内部去精细地研究矛盾的特点。学生从表面上看都是一样的,只有深人了解,才能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8Z7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