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3-02-06  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据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09年我国农村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超过5 000万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劳动力结构变化,更多的儿童将被留在家中。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等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民盟中央妇委会曾经对在京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并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召集了来自河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农民工输出大省的部分农民工进行了座谈。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对留在家乡孩子的担心与无奈,和隐含着的一些社会问题。
    在这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中显示:
    农民工对孩子最担心的是:有6.3%的被调查者担心监护人不良嗜好可能会传给孩子;13.3%的人担心无法照顾好孩子的生活;5.5%的人担心无法保证孩子的安全;22.89%的人担心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14.9%的人担心监护人太溺爱孩子;16.5%的人担心管不住孩子;11%的人担心不能和孩子很好地交流沟通;3.9%的人担心孩子生病不能及时就诊。
    农民工对孩子尽父母之责的方式是:80%的被调查者回答每周与“留守儿童”通电话一次,12%的被调查者是用发手机短信的方式与孩子联络,8%的被调查者大约一个月给孩子写一封信。当问及如果孩子出现问题,如生病或逃学等监护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您会如何处理?有41.2%的人回答说自己马上回去;20.6%的人说打电话找孩子的老师;15.59%的人回答打电话找其他亲戚;另有15.59%的人回复打电话找自己的朋友;打电话找村委帮忙的仅占6.3%。
    农民工的最大愿望是:9.5%的人希望农村多办、办好寄宿学校;6.9%的人希望老师最好能代管孩子;14.9%的人希望老师和学校要经常与监护人联系,交流情况;14.3%的人要求加强对网吧和游戏厅的管理;12.7%的人希望老师加强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
    农民工的最大期盼是:有91%的农民工想带孩子一起来城市生活。但受限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太艰辛等原因而不能实现。因此,在问卷中农民工提出希望工作所在地的政府、学校、群众团体,能够帮助解决如下问题:解决收费问题,取消借读费用,与城市学生同等待遇;解决寄宿问题,政府出面多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建农民工经济适用房。
    民盟中央妇女委员会在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召开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座谈会。10名来自河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的农民工说出了心中的期待:对农民工孩子实行“双学籍”。即在北京和户口所在地都有学籍,孩子初中前与父母在京上学,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又不致感情疏远,高中后孩子基本自立,回家乡读书;在京农民工子弟学校由政府承办,做到收费合理,利用北京有利的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给农民工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民盟中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建议由以下几点。
    加强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充分发挥社会和政府力量。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建议成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协调机构,并吸纳规范有关社会组织,整合资源,彼此之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难以取代的教育功能。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心理健康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难题。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员资格认证制度,着手培养一批有一定水准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人力资源。
    推进寄宿制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寄宿制学校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困难留守儿童给予适当补助,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资料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怀着梦想走进了城市,靠努力拼搏,城市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无限财富和机会。但是农民工大量进城,也使广大农村失去了昔日的活力,产生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的群体。“留守老人”带着小孩生活,带着小孩劳作,带着小孩走进学堂,老人已经尝不到每天被儿女服侍和与儿女交流私语的生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老小”的安全、生活、教育等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想方设法留住农村的青壮年劳力。青壮年是家庭的顶梁柱,是老人和孩子的“保护神”,是供养老人和孩子生活的“源泉”。怎样才能留住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呢?如果自己的家乡有适合创业或打工挣钱的门路,收入有保障,青壮年劳力就不会抛下老人和孩子舍近求远去挣钱。解决这些问题,当地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资料3
    不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父母,之所以忍心抛下孩子,最重要的动机是:为了孩子。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目前的辛苦,多赚些钱,为孩子的生活尤其是现在和将来的教育积累一些费用。虽然一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曾经埋怨过父母把自己抛下,但很快他们就明白父母是为了他们。所以不少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一定要为了对得起父母好好学习,自己不能为父母做什么,好好学习是自己唯一可做的,唯有如此才能对得起父母的辛苦。
    在调查中,有65%留守儿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是为了家庭、为了自己,他们最担心自己成绩不理想让父母失望。“报答父母”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
    河南新县列宁小学的朱娇是本年级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多次荣获校“学习优秀奖”。她对我们讲,她知道父母辛辛苦苦在外面打工,就是为了供她和12岁的哥哥继续读书求学。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也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激励自己学习更加努力。小黄翔是在那天我们采访的几个孩子中学习成绩一般的一个孩子,但是自从父亲去世以后,黄翔变得更懂事了,2008年获得了“学习进步奖”。
    新县宏桥小学的王隆在给外出打工的父亲的信中说:“爸爸,您在那边挣钱供我上学,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等我长大以后就不让您那么累了,让您在家,我孝敬您和妈妈。”
    宏桥小学的章亚萍在自己的作文里写道:“妈妈常常对我和弟弟说:‘爸爸出去,拼命打工赚钱还不是为了你们上学,长大有出息,你们一定要以好成绩报答他……长大了的我,学会了用心学习,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贪玩和懒惰了。’”
    新县一中初二(1)班的马志良的愿望可以说是不少留守儿童的代表。他在一次暑假期间看到了爸爸打工的辛苦,非常感动,并想到“父亲平时最关心我的学习,我一定要以最好的学习成绩来报答他。”他还说:“努力读书,把自己的成绩提升上去,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我想这不仅是我也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孩子能够体会父母的辛苦,并能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作为父母也应当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性,一定要讲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学习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和毅力的过程。孩子只有掌握学习的规律、讲究科学的方法、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真正把学习提升上去,才能把自己提高学习成绩的愿望变成现实。但是,由于不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观念上没注意到这一点,同时,加之鞭长莫及,使一些留守儿童没能在入学初期时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一些好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学习困难。
    同时,关于学习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父母的重视,即当一些孩子不能取得好的成绩的时候,就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觉得自己像个罪人一样,对不起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孩子的负罪感首先会造成他心理压力过大。一定的压力会成为学习的动力,但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孩子反而会因为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响学习。另一方面,负罪感也说明孩子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学习。虽然“为了父母”可以成为学习的一种动力,但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多注意调动孩子内心的追求和动力,让孩子的学习成为他生活的需要。
    其实不管生活还是学习,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面临最大的无奈还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常常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
    江西全南县一所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女孩在父母出去打工后,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她曾跟同学说她就是课文里那个可怜的“小凡卡”。最近奶奶又弃她而去,她又被寄养在婶婶家。这个女孩觉得“大家都不要她了”,在一个夜晚喝下了早已准备好的农药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才得以幸免。
    上面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却能充分地说明亲情缺失给孩子造成的危害。《知心姐姐》杂志记者在河南新县列宁小学调查采访时,当问到被采访的留守儿童,最让你们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说是关于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六年级的吴元顺对我们讲了一件他8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爸爸在过年前几天回家来看他,那时家附近的小池塘已经结冰,他和父亲一起在结了冰的小池塘上嬉戏玩耍。吴元顺对我们说,他觉得包括自己那次给爸爸买啤酒把酒瓶摔了,被爸爸打了一顿的情景,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是十分珍贵的回忆。
    孩子在津津有味地回忆着和父母在一起的情景: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了,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打电话回家了,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把自己接到打工的城市游玩……点点滴滴,都成了孩子弥足珍贵的记忆。
    那么,身处异地的父母平时是如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和交流呢?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一般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通常是父母打给他们,约占被调查人数的83%。父母可能觉得打个电话叮嘱几句,问声平安就够了,其实孩子还渴望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在我们调查采访中,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他们有的还说:“有些话好像在电话里也说不出来,有时拿起电话该说的又给忘了。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说,还要考虑到电话费呢!”
    资料4
    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学生平时只能通过电话、视频与父母通话交流,有的父母一年半载才回家一次,有的父母甚至三五年才回家看孩子一眼。在大多数留守学生的眼中,父母成了最亲的陌生人。
      三年没见到爸爸
     “我有3年没看到爸爸了!”日前,在四川省巴州区花溪乡大坝村,记者见到了王琳琳(化名),王琳琳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想见爸爸的渴望。王琳琳就读花溪中心校,她的爷爷已70多岁,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王琳琳的奶奶年近70岁,母亲在生她妹妹之后不久因病去世。自从王琳琳的母亲去世后,她的爸爸王明德(化名)就一直在外务工。“叔叔,可不可以借你的手机,给我爸爸打个电话?”她在电话里请求爸爸今年过年一定要回来。据王琳琳的老师胡旭东介绍,王琳琳的成绩一直很好,在班上名列前茅,上学期考试,语文93分,数学98分,英语89分。
     “以前她爸爸过年还会回来。大前年和前年,她爸爸想趁过春节多挣一点钱,就没有回来。去年想回来,可又没买到车票……”王琳琳的奶奶苟仕秀说,“连续两个春节,孩子都没吃好饭,我专门给她两姊妹买了鞭炮,她们也没放。大年三十晚上10点多钟,她爸爸下班后,才打来电话,一接到电话,王琳琳的眼泪就吧嗒吧嗒往下掉……”
    狗是最好的伙伴记者见到平昌县高升小学学生王平均(化名)时,他正和一条狗在院坝里嬉戏。他说:“大伯家这条狗,是我最好的伙伴。每次放学回家,它都会跑到半路上‘等’我……”据王平均的老师苟仕平介绍,王平均13岁,家住兵山村,其母亲陈秀珍在外务工,四五年都没回来过。王平均从小就在他大伯父家生活。他的大伯父家本就有4个小孩,又供养年近70岁的母亲,一大家人的生活全靠大伯父一个人外出打工的收入来维持。王平均平时不爱多说话,也不爱交朋友,写日记是他倾诉的唯一方式。他在日记中写道:“很小时候,我爸爸就因病死亡。爸爸死后,妈妈就出去打工了,我不知道什么是父爱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我都记不清了……”当记者问“你妈妈有多少年没回来”时,王平均很久都没回答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虽然王平均话语不多,可在采访中,记者却看到这个沉默的孩子心里却有很多想法和期待。他告诉记者,上学期自己考试考得很差,这学期他不想考那么差了,要尽量少和同学们玩……
     “我恨我的妈妈!”
    在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花溪乡大坝村小学苟老师在班上开展班队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夸夸自己的妈妈。一个个孩子都踊跃地站起来,骄傲地讲述着母亲的伟大。轮到一个叫胡春琳(化名)的孩子讲述自己妈妈的故事时,他站起来沉默了半天,突然冒出一句“我恨我的妈妈”!全班同学都愣住了。迎着老师和同学吃惊的眼光,胡春琳低下头,眼泪一滴滴从脸上滑下来:“爸爸死后,妈妈就长年在外打工,不在我身边。她没有照顾我,也不关心我的学习,我对她只有恨!”苟老师告诉记者,小春琳父亲胡建在外打工时,拼命挣钱,身体有病后,又舍不得花钱看病,后因治疗无效而死亡,欠下七万多元医药费。为了还债,两年后小春琳的母亲也外出务工,小春琳与6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平时,除了他妈妈打工寄点钱回来接济外,爷爷务农的收入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尽管家长在外打工挣钱能为孩子在吃饭、穿衣、上学等方面带来一定保障,但由于长时间同孩子缺乏沟通交流,留守学生实际上也失去了最为宝贵的父爱母爱。”苟老师说,留守孩子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对爸爸妈妈的印象逐渐淡去,而与留守学生共同生活的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精力又不足,重养轻教,使留守学生亲情缺失,对父母产生怨恨也在情理之中。
    留守学生需要爱的呵护
    从事关注留守学生工作的团市委副书记张良和告诉记者,留守学生的生活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上代监护型,即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朋好友,如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监护缺位型,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原因,孩子无人监护。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是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亲情的沟通,留守学生的心灵很容易受伤,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对社会缺乏信任感,久而久之,对他人、对社会的认知就会发生偏差,其行为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巴州区清江镇三皇村一位鲜姓老人告诉记者,他正在读初中的孙子,曾经多次悄悄从家里拿钱。有一次他放了两张50元,结果被拿走一张。老人问孙子是否拿了钱,孙子承认了,并从书包里把钱拿了出来,他就没再说什么。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要么是管教孩子力不从心,要么怕管教严了会出乱子,不好给孩子的父母交代。所以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态度。
    巴州区兴文镇石笋塘村熊进(化名)夫妻俩长年在郑州打工,儿子小东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熊进偶尔返家也是丢下几个钱就走,无暇过问小东的生活和学习,小东便慢慢沾染上了打网络游戏的恶习,上课无精打采,学业近乎荒废。开学不久一个双休日,小东竟在网吧内玩了两天两夜未归,气得爷爷奶奶瘫软在地。
    对于留守学生缺乏管教的问题,青年志愿者胡英认为,一些留守学生的家长只注重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却忽略了对孩子爱的呵护,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她建议在外务工的父母尽可能把孩子接到身边。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也要从关心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寻找好监护人。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采取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孩子多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用更多的关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资料5
    2009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广西鞭炮黑作坊童工调查:留守儿童一天只挣一元钱》,通过广西贺州的一起爆炸案,揭开了父母外出打工的约5 800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冰山一角。
    2009年11月12日上午8点左右,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杨会村一组杨万文家因非法加工鞭炮而发生爆炸事故,致当场死亡1人,受伤13人。在14名受害者中,除1名伤者为61岁老人外,其余13名全部是植杨小学在读的留守儿童,其中11名为女生,2名为男生,最小的7岁,最大的14岁。这些留守儿童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廉价收入,只是为了购买零食和学习用品。
    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迅速以非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和雇用童工罪立案,犯罪嫌疑人杨万文、谢庆岁先后自首归案。公会镇植杨小学校长陈小洁告诉记者,杨会村人多地少,经济收入微薄,成年人大多在外打工,出事的这些学生都是自己学校的,常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贴补家用,有的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去“鞭炮黑作坊”里打工。
    另据新华社报道,2009年8月,杨会村村委会已经发现部分村民在家里进行爆竹加工。村党支部书记杨佑记告诉记者,目前全村70%的青壮年都在广东等地打工,小孩留在村上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照顾。由于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欠佳等原因,这些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应有的家庭管理和教育。
    资料6
    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表示,应该在地方性法规中增加专门条款,加强对农村留守的、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
    2009年12月28日,浙江省政府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
    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以及离异家庭的未成年人,往往是未成年人中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权益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5 000万人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
    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在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审议报告时表示,草案虽然规定了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措施,但针对性还不够明显,建议在适当地方增加专门条款,加强对农村留守的未成年人等群体的保护。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11个设区的市和86个县已经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资料7
    2009年11月16日清晨7时,江西省高安市东方大市场内某商店业主李某的店铺被盗,共丢失香烟、糖果以及零钞总价值400余元,李某急忙向公安机关报案。这是当地公安机关在1个月内接到的第八起类似案件。刑警对被盗现场进行仔细勘查后,初步认定这是一伙未成年人作案。
    在外围调查的民警也获得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城区某商店被盗的当天,几名十二三岁的小孩在商店附近转悠了半天,过后不久,停放在商店门前的一辆电动车也被盗了,有人看见几个小孩推着一辆电动车向西而去。
    2009年12月9日凌晨3时,民警在高安城区桥南路巡逻时,抓获两名形迹可疑的少年。这时,另一路民警在高安城区筠泉路也抓获了两名年仅12岁的可疑儿童,并从两人手提的塑料袋里缴获七八十包不同品牌的香烟。经审讯,两名儿童分别为汪某和宋某某,之前在朝阳门被民警抓获的两名14岁少年是他们的同伙。当晚,他们在高安城区某商店盗窃香烟后,分头从案发现场返回租住的小旅店,没想到全部被巡逻民警抓获。
    经查,这个未成年人盗窃团伙成员多达9名,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2岁。这些人大多数是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平时无人管教,整天沉迷于上网、玩游戏机,没有钱花时,就打起了盗窃的主意,逐渐形成了以汪某、宋某某为首,刘某、王某、廖某、谢某某等人为成员的未成年盗窃团伙。团伙老大汪某是一名留守儿童,只有12岁,年纪虽小却胆大心细,多次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大街上将多辆电动车盗走,人称“贼王”。
    2009年10月份以来,该团伙成员时分时合,采取提拉卷闸门钻入店内、踹门入室的方式,在高安城区、荷岭镇等地盗窃商店20余家,盗得大量香烟、零钞、衣服,价值6 000余元。该团伙还在高安城南某网吧和东方大市场内盗得电动车4辆、自行车20余辆,价值7 000余元。所盗车辆以电动车150~200元,自行车5元~10元的价格低价销赃,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吃喝玩乐。
    12月11日~21日,该团伙另3名成员陆续被警方抓获。由于汪某等人未满14岁,均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公安机关已让其监护人领回,并责令严加管教,其他涉案人员的追捕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之中。
    资料8
    郑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名67岁老人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据说,这位老人有三个儿子在国外,患重病被送医院后,一直无家人看望,其朋友也无法说清老人的详细信息。医院多次尝试与其亲人联系,但线索一次又一次中断。至今,老人死在医院里无人认领,院方无法处理其遗体。
    近年来,劳动力转移的步伐逐年加快,青壮年到发达城市甚至国外去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留在家中独居的老人不断增多。这位六旬老翁的悲凉处境,只是“留守老人”生活的一个剪影。还有许许多多的“留守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他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情感孤独,很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们难以想象,这位六旬老人生前是怎样度过那些孤寂和无助的日子。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子女很少与他联系。不知他的子女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如何,也许过得不错,也许日夜疲于奔命,被生活琐事搞得焦头烂额,以至逐渐淡忘了家乡日渐老去的父亲。我们没有弄清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也无权去过多指责。但是,此事给在外打工者以及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对于“留守老人”,我们该做些什么?
    子女应“常回家看看”。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它现在不但成了对打工者的提醒,就连在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也用于提醒即将踏人社会的年轻人: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一方面,要与老人多联系,关心
     “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老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子女却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作为子女,应关注老人的情绪和思想变化,努力增加老人的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同时,国家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促进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强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这些都是有效的措施。
    除此以外,还要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努力为“留守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助互爱的养老氛围。可以组织义工利用节假日为“留守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切实解决“留守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也可以成立邻里互助服务队,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鼓励开展邻里间的无偿互助活动,提高邻里问的互助意识和互助水平,大家共同关爱“留守老人”。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留守老人”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沉重话题。让我们给那些老人更多关注,让他们能够老有所依,安度晚年。
    资料9
    一间潮湿昏暗的土坯房,顶上长草,地上生苔,一口锅,三把椅子和一张旧床。这是76岁的杨月华老人的全部家当。像无数农村留守老人一样,杨月华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村里每年会发救济款,每个月25元。
    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近2 000万。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组织的“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研究”课题组,自2006年11月开始,历时两年,到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最为集中的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和四川五省,对留守老人及相关群体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查。
    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劳动自养,但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根本不足以自养。一般人推测,子女外出务工会明显改善老人生活水平。然而,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76%的农村留守老人全年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没有获得任何经济供养。参与调查的杨月华老人的情况中等,四个孩子合计每年供养给她100斤粮食和200块钱。
    据了解,在农村老人中,像杨月华那样获得村集体帮助的就算非常幸运了。这个比例在留守老人中仅有1.3%;能够得到农村养老保险支持的比例更低,不到1%。农村养老机构少之又少,而且不是限制身份(比如敬老院接收“五保户”)就是价格太高。理论上,可为留守老人提供照料支持的主体除家庭和政府外,也可以包括社会团体及个人。然而在历时两年的调查中,竟然一个类似的组织、团体和个人也没遇到。调查还发现,留守老人支持子女外出的比率高达94%。在家庭生计需求和亲情分离之间,老人选择的是自我牺牲,自觉成为孤独守望者。他们对于女的体恤和宽容溢于言表:“自己还能劳动,不向他们要,他们也很困难”。在河南省固始县,一名叫张长德的老人对调查人员说。“现在是好的社会,但对我个人来说并不是好的日子”“不怪国家,只怪自己能力不够”。负责调查的人回忆,当时听到这些话,心里很难受。“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叶敬忠指出,由于子女外出务工引发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留守老人的健康和福祉,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资料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大量进城,“留守老小”问题日显突出,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统筹解决这一关乎农村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焦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而产生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一群体。现在的“留守老人”当初为了祖国建设和发展,“牺牲和奉献”了近两代人,创造出了大量物质财富。今天,当我们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时,“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晚年幸福,也影响到孙辈的教育,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政府和民政、教育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留守老小”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指导,向他们的家庭普及安全知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想更多的办法管理、教育、照顾、关心,有条件的集体经济可以考虑建立“留守老小”服务机构。家长和亲属也要从保护好、培养好下一代的实际问题出发,切实承担起监护好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空巢”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再让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不管儿童”。
    三、作答要求     
请概括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内容。要求:准确、简明、有条理。字数150字以内。

选项

答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富余劳动力输出逐年增多,由此带来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很多农村孩子成为没有父母照料的“留守儿童”,很多农村老人成为没有子女照顾的“留守老人”,从而产生了不少引人深思的问题。关注留守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hGe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