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真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

admin2023-01-15  3

问题 2016年12月真题  
  如果我们把古代荀子、商鞅、韩非等人的一些主张归纳起来,可以得出如下一套理论: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以,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
  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那么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
  怎样防止官员以权谋私呢?国君通常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所以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
  既然依靠设置监察官的方法不合理,那么依靠什么呢?可以利用赏罚的方法来促使臣民去监督。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这样,以权谋私的罪恶行为就无法藏身,就是最贪婪的人也不敢以权谋私了。

选项

答案 利用赏罚就能把臣民治理好吗 上文由“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推出“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进而得出“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的结论,论证看似严谨,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人的本性即使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但也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一定会追求奖赏而逃避刑罚;另外,国君要治理好自己的臣民,不是只要做到赏罚分明,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因此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是利用赏罚未必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这里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其次,人的本性即使是好利恶害的,也不能说明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廉洁,因此推不出在选拔官员时,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的结论。故这种说法犯了以偏概全和推不出的错误。而廉政建设的作用也不只是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还包括利国利民、为民服务等。 再次,文中将“监察官”个体“人”的概念与“人”这个全人类的集合概念相混淆。人的本性是 好利恶害的,但是不能代表所有的监察官也都是如此,此说法犯了由整体推局部的错误。另外,由这个错误的假设进一步推出“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的结论,实际上等于没有论证,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最后,利用赏罚的方法促使臣民去监督,也可能导致部分臣民为了获得奖赏进行虚假揭发,仅为揭发而揭发,失去了监察的目的。而且臣民即使拥有好利恶害的本性,也未必会站出来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因此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总之,鉴于以上论证中存在的种种漏洞,本文的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解析  本题题干论证中存在以下逻辑漏洞,供参考:
  (1)由“人的本性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推出“人们都会追求奖赏、逃避刑罚”,由“拥有足够权力的国君只要利用赏罚”推出“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了”,这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因为即使是用赏罚的方式也未必就可以把臣民治理好。
  (2)由“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的”推出“在选拔官员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寻求那些不求私利的廉洁之士”,进而得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廉政建设的关键,其实只在于任用官员之后有效地防止他们以权谋私”,犯了荒谬的单因论错误。
  (4)“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这句话中混淆了“人”的概念,因为“监察官也是人”这个“人”指的是监察官的“个体”,而“也是好利恶害的”隐含了“人”的集合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5)由“监察官也是人,也是好利恶害的”推出“依靠监察官去制止其他官吏以权谋私,就是让一部分以权谋私者去制止另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结果只能使他们共谋私利”,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
  (6)由“谁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奖赏谁,谁不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就惩罚谁”推不出“臣民出于好利恶害的本性就会揭发官员的以权谋私”;同时这段论证也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因为臣民有可能为了获得奖赏进行虚假揭发,这样就会失去监察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kr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