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农业部办公厅2017年5月25日公布《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文件要求各地争取尽快制定实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 2015

admin2018-08-16  35

问题  给定资料
  1.农业部办公厅2017年5月25日公布《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文件要求各地争取尽快制定实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文件,推动中央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根。
    2015年以来,连续3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农业的新兴支柱产业。农业部、财政部等11个部门2015年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2016年农业部再次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通知》称,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文件和意见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体系框架的形成。近年来,各级休闲农业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政策落实,为本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各类经营主体已有30多万个,比2015年增加了4万多个,增长15%以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从业人员845万,带动672万户农民受益。《意见》提出,到2020年,休闲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将达33亿,营业收入将超过7000亿元。农业部的评论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充分彰显了其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
    2.走进A山风情小镇,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庭院路灯,道路两旁盛开的高山红茶花,漂亮的垃圾箱排列有序,农家乐干净整洁,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映人眼帘,让人顿感惬意。“以前街道是脏、乱、差,现在好了,修建了垃圾池,还配备了保洁员,垃圾有人管有人运,现在我们农民过的是世外桃源的生活,比城里人还享受呢!”该村党支部书记风趣地说。“白墙青瓦花格窗,绿水青山蔚蓝天,每个居民点都是一件作品,居民点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乡党委书记杨某说,要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契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重头戏”,让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紧密结合,让老百姓有所居、能致富,达到富民美村的目的。
    “现在住二层楼,用水冲式厕所,做饭用电磁炉,吃自来水,道路也硬化了,很舒适。”这是村民们的共同感受。B村以政府资金为牵引,依托精准扶贫“1+18”方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建成小康农宅243套3.3万平方米,安置群众93户437人,配套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工程,如硬化通村主干道、石砌护坡、栽植绿化苗木、装太阳能路灯等;建成养老基地、滑雪场、青鹃湖观景度假屋3套、养老公寓153套。如今,B村绿树掩映、道路干净整洁、服务功能齐备、管理体制健全、村风民风良好,休闲度假项目令游客流连忘返。旺季日均接待游  客1000余人次,总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解决就业岗位200个,成为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带动  群众增收致富、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典范。
   3.C市作为首批省级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8:1,是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其中发挥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花卉产业园以2300亩的花卉苗木为依托,配套发展花境设计、婚纱摄影、餐饮住宿等项目。花木销售收入年均5亿元,年游客量达10万人。罗家院子结合鱼凫城遗址保护,实施了“四清、六改、五化、一制”的村庄生态环境整治,实现了村庄绿化、亮化和美化,带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就业人数共有46240人,其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区域内路网密度达316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和公交客运通达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域实施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实现了100%无害化处理。打造了“l0分钟文化圈”“15分钟基本医疗服务圈”,启动了电影“人人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促进了城乡居民思想文化交流和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了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
   4.2013年,D市70%以上的乡镇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被列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  村旅游示范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D市把“生态立市"贯穿于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全过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人大1号议案,深入开展了打击非法毁林种参、滥砍盗伐,非法采砂、乱渔乱捕,超标排放、违法排污等专项行动,有力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2.16%,高于全国约60个百分点,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30天,PM2.5保持在2~15,全市12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了省级绿化先进村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也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人均寿命达80.7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岁。
    D市还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化农业合作组织,推动人参、葡萄标准化种植,大力发展以人参采挖、葡萄采摘为主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将农业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商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5.某县E村从打造美丽乡村入手,不断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档次和水平,成为一个花园式的美丽乡村,可垂钓、乘游船、采摘、野营烧烤,参与体验式的乡村休闲特色游玩项目应有尽有,一到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
   近年来,E村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创建文明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建起多功能文化站、寄宿制学校、体育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而且还组织成立了广播视频站、剪纸组、秧歌队、广场舞队,定期开展联谊展演活动,并举办两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元宵平安灯会、校园文化艺术节。
   该村设置的《道德讲堂》,利用新春文艺活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抓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另外,该村把建设文明村与美丽乡村、平安村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健全完善《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实现了村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以社会综合治理和法律教育相结合,弘扬社会新风,使广大群众的法律观念、文明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同心同德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和谐”的良好村风。
    村支书自豪地说,自从村里建起文化活动广场以来,大姑娘、小媳妇天天来健身,生活和城里人没有两样。现在E村富了,环境好啦,人气也足啦。当记者问到E村的未来发展时,村支书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全国最美旅游村,让来E村旅游的游客不仅能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自然风光,而且还能吃上新鲜环保的天然瓜果蔬菜,更能享受亲自采摘的农家生活乐趣。”
    6.绿色的田野、老旧的农具、古色的房屋、新鲜的果蔬,近年来,乡村游成为城里人喜欢、乡下人待见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每逢节假日,在一些森林公园、生态公园、现代农业园区等,都能看到自驾游和骑行者的身影。乡村游不仅成为都市人的休闲娱乐新风尚,而且也成为贫困乡村“摘穷帽”的新途径。
“11、12号是周末,我们家接待了12桌客人,都是预订的。近段时间,特别是周末,预定来耍的人多,生意还可以。”老板娘刘某热情地介绍着。刘某经营的“老宅山庄”占地2000多平方米。院内果树成荫,有桃树、樱桃树、枇杷树、梨树等,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一颗颗金黄色的枇杷在风中摇曳……
   刘某所在的F乡距离县城约18公里,全乡有1023户3424人。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传统种植业为生,经济相当困难,尽管村里有悠久的红樱桃栽培历史,但受限于交通等条件影响,村里的经济依然不景气。2011年,县里投资了2000多万改善交通、水利、电力条件及农村居住条件,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红樱桃节,鼓励当地群众开办农家乐,搞乡村旅游发展。
   刘某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她与老公鼓起勇气,拿出了仅有的l万块积蓄,向银行贷了8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经营起了第一家农家乐“老宅山庄”。夫妻俩辛勤一年挣了4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们决定继续做下去。2015年,夫妇俩又贷款30万元,加上前几年积蓄,将农庄扩大了规模,在房后新建了两层小楼,办起了客房,可以同时接待300人,年纯收入达到了20万元。“今年五一’假期间,接待了40多桌客人,收入3万多元。”刘某高兴地说,“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将山庄规模做大做强,早日奔小康!”
   “5年前,乡里没有一家农家乐,经过5年的培育发展,现已发展到28家休闲农庄,而且还成立了协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不仅增加了全村百姓的收入,还壮大了全乡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规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某说道。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大力开发推进,过去穷得“响叮当”的F乡,正在一步步迈向小康。2017年以来,F乡接待游客人数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产值700多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全乡人均纯收入跃升到了10000多元,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7.虽然乡村旅游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已成为有效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深刻地意识到,发展“乡村游”不是农村发展变革的万能钥匙。如今不少城里人选择到农家过年,体验民俗,感受年味儿,多地乡村游的客流创下新高。但是有游客抱怨,“村头吃饭、棚里吃果”,除了吃就是吃,乡村游变成“吃饭游”;也有人吐槽,高大上的生态园,一模一样的人造“古街”,缺了乡土味道,没了乡村特色。白领何某说:“过了采摘时节,一些景点变得冷清,有的甚至关门谢客,想玩都找不到合适的去处。”王某说,周围的农家乐都差不多,基本上是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玩过几次,很快失去新鲜感。南宁白领余先生以前每逢国家节假日都会到附近的特色乡村品牌旅游地放松放松,“每次住下来基本是吃吃农家菜,打打牌,一坐就是一整天,内容少,模式单一,去几次就没意思了。“每次到乡村旅游,服务员的服务质量让人有些纠结。”桂林平乐的卢先生谈到乡村旅游时直报怨,他说,附近的乡村游环境还不错,但服务质量较低,“有一次菜里面居然还有头发,卫生条件令人担忧”。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国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4400多亿元,受益农民550万户,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业态。然而,一些地方扎堆发展乡村游,农家乐、豆腐房、采摘园成了千篇一律的标配:有的地方模仿别人的景观,砍树填湖、拆古建今,丢了“泥土气息”。
    安康市平利县龙头村从三四年前开始发展有政府主导因素的乡村旅游,很快就建起仿古一条街、秦楚农耕文化园、观光茶园等特色景观,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改善明显。然而从2013年开始除重要节假日外,这里游客稀少,早先修建的酿酒、做豆腐等10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坊,已有几家关门停业,古一条街两侧的商铺也基本成为“摆设”。一位村民说,虽然建起了特色民居,但没有太多挣钱的路子,“带动不了经济发展”。由于旅游产业尚未做强,同时村上也未形成其他规模产业,农户们在土地流转后很难找到其他致富门路,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在外打工。
    此外,乡村旅游项目大多缺乏宣传意识,未能建立起品牌效应,还存在分散经营、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等问题,不仅导致农村的发展变革成为空谈,更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8.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目前,全英近四分之一的农场直接开展农业旅游。农业旅游的经营者绝大部分为农场主。每个农场景点都为游客提供参与乡村生产生活、体验农场景色氛围的机会。农场内一般设有一个农业展览馆并配以导游和解说词介绍农业工作情况,备有农场特有的手工艺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
   英国农场的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要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始终是农业经营多样化的一个方面。从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市场需求特点出发,各景点都坚持小型化经营的取向及私营化的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者90%,2是本地区居民,所以各景点普遍运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扩大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为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在英国,自1991年以来,农村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向包括景点在内的私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农业、渔业和粮食部按计划对一些以农业为基础的景点开发给予财政支持,同时也向通过发展旅游使农业经营多样化的农场主提供资助:乡村委员会向改善乡村地区旅游设施的项目提供资助。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早,质量比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台湾就开始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庄。台湾休闲农庄特别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通过新奇创意,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
   台湾的农政部门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而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并形成了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以至小到一个农场、农户,大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
   在区域规划方面,台湾现行休闲农业实行“点、线、面”串联营销,便于旅行社包装不同的旅游线路,进行分类营销。台湾休闲农场布局合理,大多数都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每个景区景点都能与旅游结合起来。在台湾大学、屏东科技大学等院校,还专门开设了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并和企业经营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农场还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与宣传推广,使休闲农业承担了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作用,促进了大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广大农民致富。
   9.文化大师钱穆先生说过——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如果说城市是灰色的、紧张的、垂头丧气的、个人孤立集体混乱的地方,那么乡村则意味着悠闲、生机、和谐、熟悉与温情。在工作和环境压力增大、价值与信仰认同缺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对现代生活的意义产生怀疑,希望到朴素的乡村缅怀过去,体认曾经的自然、美德、人情、乡风。这些乡村旅游者曾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乡村能给他们故乡的慰藉、家的安宁。所以说,当前休闲农业的火热发展,正是城市人寻觅乡愁的一个表现。
   田园诗意追求应该是乡村游客最为重要的文化取向,在中国文化和人们的心目中,乡村就意味着田园诗、桃花源,是历代文人学士官员的精神故乡。其中有自然的生态、劳动的怡然、丰收的欢欣、生命的平等、邻里的和谐、心灵的明净……这些正契合了现代人追寻生命意义、回归生命根基、觅求心灵皈依的文化诉求。游客在访谈中表示,他们很想到田园诗意的乡村体验桃花源里的生产生活,但“现实的乡村旅游地商业气息太浓了,我们不再奢望”。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人们往往就更加渴望追寻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受。农村不仅可以为游客提新鲜的空气、轻松的氛围、原生态的食品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节奏上的变化,是完整人性的体现。当今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让很多人都无比向往自然的绿色,逃离城市、寻找天然氧吧,成为人们休闲的热点。都市生活的紧张繁杂,使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纯手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越来越喜爱。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8”介绍了英国和我国台湾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做法。请你结合给定资料,指出可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
要求:
    (1)紧扣资料,重点突出;
    (2)观点明确,有针对性;
    (3)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 能够从中借鉴的经验有: 一是坚持农业主体地位。乡村旅游是农业经营多样化的一个方面。要坚持农业生产为主、乡村旅游为辅的农业发展方式。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持,对其提供补助和贷款。 三是规范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申报审批制度。 四是制定有效营销策略。运用本地市场战略,扩大市场,实行“点、线、面”串联营销。 五是挖掘文化特色资源。将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 六是研究推广农业知识。院校进行乡村旅游教学研究,开设相关课程,构建理论体系;开设农业展览馆、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增强游人农业意识,普及推广农业科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D4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