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中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1-01-08  1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中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关于传统史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纲要》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存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等。
   以政府意志对传统文化教育做出系统规划,这存近半个世纪以来是第一次,而从保护民族文化的角度,把学校教育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有专家指出,这一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民族自新,振奋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文化部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首先我认为,我们过去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做得不够的。传统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当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它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的渠道,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也足我们这个民族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文化的根基。”“在电脑高度普及的情况下,应该通过媒体呼吁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要注重阅读。时代在不断发展,但有许多好的东西是不能丢弃的。过玄我们经常用书声朗朗来形容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的校同变得沉寂起来了,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
   “如今,在现实生活中,侃侃而谈的青少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的大有人在,说着流利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向全国政协提提案,建议“中小学开设国学课”,让国学滋养学生。
   冯世良委员指出,“面对中华传统的经典文化,国人并不缺乏文化自觉性,也不是对国学的认知度差,而是因没有机会接触与学习,没有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最终造成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不够,甚至出现排斥国学的极端行为。”
   “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居然被现在的青少年遗忘,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何乐而不为?”冯世良指出。
   3.“国学”热为弘扬传统文化升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界以及一些民间机构已经开始了实践之旅。
   近日,记者走进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便听到了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久违了的校园里的琅琅读书声,看着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情,记者不禁一阵感动……
   2003年1月,宁山路小学首先选择语文功底较深、对“国学”能了解一些、并愿意在本班承担实验的老师开设了“国学”课,当时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年级没开),实验老师按自己所爱选择授课内容。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非常爱学,二年级的孩子像唱歌谣似地非常有兴趣,六年级的孩子有了顿悟、感受,学了六年的现行教材,突然之间接受到这么高尚有哲理的内容,孩子们的心一下子亮了。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早一点介绍给我们学?”孩子们的反应给了学校一个惊喜,从此国学教育在全校铺开。
   皇姑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刘少举向记者介绍说,“皇姑区的国学教育目标就是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精华,兼收并蓄,继往开来,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在皇姑区教育局制定下发的《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了国学教育的四大原则:一、坚持与学生心理智能的不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儿童时代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段,许多如今记忆犹新的名言警句、佳篇经典,都是在学生时代记住的。要充分利用这一记忆黄金时期,让学生背诵一些美文佳作、名篇警句,不提过高要求,学生能记多少算多少。二、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学教育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的国学经典,使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坚持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寓国学教育于活动之中,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四、坚持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要达到教育目的,关键是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4.“传承传统文化,学校应是主阵地。”采访时刘少举指出。他又谈到了皇姑区进行的国学教育,在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由皇姑区国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德育区本教材《国学经典选粹》已于新学期免费下发到了全区各中小学。“皇姑区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德育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
   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因此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而且对于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甚至对于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以传统文化经典为主的国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开展真实有效的德育,以奠定伦理道德根基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有学者指出,传承传统文化,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两条渠道,其一是社会性渠道。一个社会包括文化传承在内的文化建设,很大部分要靠社会而非国家的自发组织形式来完成,这样,才会为文化建设增添更多活力。另一种就是学校。在百余年前清朝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堂后,由于新式学校主要是以传播现代西方知识为主,中国文化传统失去了赖以传播的基本途径。这也是文化传统近百年来日渐式微的重要成因。由于各级和各式学校早已成为国家教育的主要途径,拥有最充裕的国家资源支持,以学校为主要途径来加强文化传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在重视学校在传承文化传统中的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当代生活中增加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对它的目的或目标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指导下展开文化传统教育。从公共角度来说,是通过在学校加强文化传统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就这个层面来说,在学校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需要将它与现代公民教育合为一体来进行,以使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环节。
   5.翻开两批国家级名录和首批湖北省级名录,在许多非遗项目的介绍中,这个触目惊心的词语随处可见,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当抢救与保护的话题被提起,就意味着它已处境堪忧。
   非遗评审遵循两个基本标准:这个项目至少要有100年历史,并且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我们忧心地看到,那些记录和传承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正以惊人的速度衰落甚至消失。如果不抓紧抢救与保护,也许它们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中永远的遗憾。
   屈原传说虽已蜚声海内外,仍凸显出传承危机。秭归老艺人渐已去世或年迈,能够证明屈原传说存在的景点亦失修多年,破损严重。流传于保康、南漳、远安等地的沮水巫音,清丽而诡奇。1985年,号为“巫音高手”的王作玉艺人只能吹奏40多首;2005年,其子王述金仅能吹奏20多首。荆楚大地盛炽的巫音已细若游丝,日渐式微。在仙桃,截至2006年,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老艺人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沔阳雕花剪纸这一“绝活”即将成为“绝版”。
   许多非遗的项目简介,就是一份呼救书!然而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时,湖北省各地共报上来170多个项目,绝大多数空有名称,这说明整理与挖掘远远没有跟上。在第二批评审中,湖北省迈出了一大步,但专家直言:“湖北还有很大发挥余地。”华中师大文化学系姚伟钧教授感叹,有人说“九头鸟”醒得早、起得晚。从某些方面而言,我们有着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却不善持之以恒,对许多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
   6.“文化大省”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拥有多少非遗,是衡量一个省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更注重挖掘含金量,而非保护非遗本身。湖北省于2006年启动非遗全面普查工作,但目前部分地方进展并不太理想。而一些列入名录的非遗,规划理念、前期管理和保护计划也尚未得到落实。
   “各地申报热情提高了,保护意识加强了,但‘赶热点’、‘凑热闹’的心理仍客观存在。”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江清和直率地指出,有些地方热衷申报,主要是不愿赶不上其他县市,显得“没面子”:有的则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希望以此提高本地知名度。他们并未真正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作用。
   在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不少项目由好几个地方共同申报:京剧、黄梅戏、皮影戏、董永传说、唢呐艺术、龙舞……即使在国际上,这种现象也时常存在。这正是它们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文化可以共同享有,但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主权,因而更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7.以前在田野集体劳动中,薅草锣鼓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现在已普及了机械化耕作。过去,讲故事、猜谜语是村庄里常见的文化活动,现在大人忙务工、小孩忙读书。现实在发问:当文化生态发生改变,怎样让多姿多彩的非遗得以流传?
   大家都向往“原生态”。但实际上,非遗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存。我们不是要将它送进博物馆,也并非永远定格在记忆中,而是希望在现代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变奏中,依然能为它寻求到鲜活生存的方法。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遗保护核心在于“人”。一批批高龄传承人因而得到保护,可他们之后呢?后继乏人,是最突出也最棘手的问题。要让更多的人重视它、研究它、传承它,就需要引导大家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
   8.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期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日的热情。
   每进入12月,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基本上是冷冷清清,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
   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恐怕也是有些道理。
   高教授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走的,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9.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积淀和再现,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和精神传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高歌猛进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的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日渐式微的尴尬命运。在传统节日被冷落、被遗忘的背后,取而代之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传统节日的无孔不入和大行其道。在当今,特别是年轻一代当中,似乎都拿过“洋节”当时髦,并引为自豪,而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当成是一件非常“老土”的事情。文明的遗失,传统的断裂,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事情?!
   拯救我们的传统节日,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其实,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问题,并为此大声疾呼,但是这种来自民间的吁请,由于没有制度化、法制化的力量做后盾,往往不能达到实质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被人们寄予了厚望。显然,国家推动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制轨道,正是对民间要求的一种正面回应。须知,如果积淀了几千年的民间传统节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失,我们何以向民众和后世子孙交待?
   包括民族传统节日在内的各种无形文化遗产,它既代表着过去,也代表着未来,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象征。而正是由于文化的本土化、多样化,才使我们的生活有了多种选择,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中,利用传统节日的文化亲近,不仅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融合,而且也会促进官民之间的融洽关系。
   10.2009年3月11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主办的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有关专家就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等问题进行座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含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
   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认为,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冯骥才建议,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等形式努力让公众温习传统;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表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节日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并愿意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深入开展研讨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
依据“给定资料8~10”,针对我国传统节日逐渐被边缘化的事实,简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建议。
   [要求] 分析合理、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字数3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原因在于:一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知,认为传统节日承载太多记忆、礼节,显得神圣、沉重和严肃。二是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无法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需求。三是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同时民间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的行为缺少制度化和法制化力量的支持。 具体建议:一是借助媒体宣传引导、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等形式努力让公众温习传统,增强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二是改良传统节日文化,创新新的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三是广泛吸引民众和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增强传统节日庆祝主体的大众化,同时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制化轨道。增强传统节日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O8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