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三】 1.寒冬时节,已是旅游淡季。可在广西阳朔,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依然火爆,一天演出两到三场。截至2018年,《印象·刘三姐》已上演15年,总共演出了7000多场次,接待境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它就像漓江

admin2022-08-29  36

问题 【给定资料三】
    1.寒冬时节,已是旅游淡季。可在广西阳朔,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依然火爆,一天演出两到三场。截至2018年,《印象·刘三姐》已上演15年,总共演出了7000多场次,接待境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它就像漓江边的竹林,不管风吹浪打,始终魅力无限。
    作为国内最早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率先扣开国内实景演出市场的大门,也开启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征程。《印象·刘三姐》之后,广西文旅融合发展呈现出好戏连台、新戏不断的良好局面。比如,“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通过运用灯光及音响效果,结合舞蹈演员及当地群众的演出,反映了巴马瑶族婚礼、铜鼓、补粮、天浴等民俗风情,演绎一出融民族风情、巴马风光、长寿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盛宴。自2012年首演以来,《梦·巴马》赢得无数游客的认可,实行了常态化演出,且上座率较高。
    文化与旅游牵手,不仅呈现于山水间,也表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和独特的城市记忆。2012年,柳州工业博物馆应运而生,成为全国两个规模最大的工业博物馆之一。进入主展馆“柳州工业历史馆”,迎面而来的是1902年以来柳州所使用和生产的大中小型工业设备、产品等工业文物。专题馆“柳州企业风采馆”则充分保留和展示了锯齿型纺织车间的历史原貌以及生产图表、标语等历史遗迹,让游客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柳州工业博物馆开放后,成为很多外来游客必去的场所。截至目前,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万人次。2018年11月8日,经过数月的大众投票和专家评选,柳州工业博物馆成功人选“柳州十大文化地标”。
    而在桂林,文旅融合后,除了《印象·刘三姐》这样的文艺作品,改造建设后的东西巷也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名片。进入青砖、黛瓦、花格窗、马头墙的正阳东西巷,就像穿越进了历史的长河。这里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一条历史街巷,曾经布满达官贵人府邸。
    2013年改造之前,东西巷破败不堪,房屋年久失修,街上污水横流,是桂林城区唯一一个还在使用旱厕的地方。如今经过改造,不仅历史古迹、名人故居等得到有效保护,奢侈品、电影院、客栈、电玩城、KTV、酒吧一条街、小吃街、美食广场、特色精品餐饮、咖啡等商业业态也找到了可以施展的舞台。每逢节假日,东西巷都游人如织,摩肩接踵。漫步在古老的街巷里,人们不仅能够聆听到历史的空谷足音,还能听到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前进的脚步声。
    2.牛年春节,南京市民间木艺非遗传承人常慧君异常忙碌。她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现场雕木肖像、指导拓印牛年版画,前来体验的游客“每天都有排队”。
    春节前后,江苏省内非遗颇受热捧,各地线上线下推出各类非遗展演展示、体验交流活动200余场,省文旅厅“水韵江苏”全媒体平台非遗系列新媒体产品点击量超过210万。
    “南京不但山美水美,秦淮风味儿小吃噢,那才是名扬天下哦……”春节期间的一天下午,从甘熙故居特展厅传来一段段地道的南京白局说唱,不少游客驻足聆听。
    说唱者是国家级非遗南京白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玲玲,她正比画着,教几个学生唱《我的家乡在南京》,“五官要全部舒展开,眼睛、眉毛都要跟着走”。
    台下,65岁的南京市民王大爷和老友听得入迷。他表示,退休后每年都买南京市旅游游园年卡,尤其喜欢来这里。“看馆里手艺人做活儿,跟他们聊天,过年更要来看看了,这里保住了太多‘好东西’。”
    甘熙故居也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春节期间没闭馆,因为10多位非遗大师带来各自绝活而显得年味十足。省非遗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手中的牛灯,透着“拓荒牛”精气神;南京泥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斌把紫砂工艺融入“福牛”,头头小牛可爱淘气;“金陵葫芦张”金字招牌张苗,用6头“葫芦牛”摆出“六六大顺”……
    游客不仅能看到大师现场展示绝技,还可参与有趣互动。馆内还开设有非遗云课堂,7位非遗传承人线上讲非遗知识、展非遗魅力。“希望人们过年来这里看非遗成为一个新年俗。”该馆副馆长说。
    今春,“非遗过大年”活动走入全省各地——在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白鹭洲公园等景点推出“秦淮灯彩腾‘云’而来”展演,100余组大型灯组预演灯会盛景;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等地通过淮海戏、花船表演、工鼓锣、苏北琴书、童子戏等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当地民俗文化……
    “非遗过年”甚至火到了海外。1月底在悉尼启动的“江苏非遗文创精品展”,利用VR技术展示精心挑选的江苏省非遗代表作及年味文创,受到当地居民尤其华人的热捧。
    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凡是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都是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地方。江苏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吴文化、金陵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等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小桥流水人家”展现“梦里江南”画卷,“大风起兮云飞扬”展现豪迈汉风,大运河、古典园林、明城墙、昆曲、苏州评弹等至今仍承载着过往的辉煌,这些都是江苏旅游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讲,江苏推动旅游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其优势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风光,还在于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更在于人文优势与旅游资源的紧密结合。我们要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把更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用文化增加旅游附加值,以文化要素的注入推动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要实现价值、传之久远,必须借助一定的渠道,而旅游正为公众分享文化价值、体验文化价值提供了最佳载体。现在有一种现象,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境外游,文博场馆往往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就启示我们,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必须把更多的博物馆、非遗传习所、古籍展示馆等文化场所纳入旅游线路,并通过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内容表达和展览展示手段,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有效平台。
    给定资料三中提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总字数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登泰山观云海玉盘,临西湖赏断桥残雪。近年来,收入水平的提升,令大众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旅游产业趁势而起,呈现欣欣向荣景象。大众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走马观花的“打卡”模式已经落伍。对此,我国政府提出加快“文旅融合”,希望“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令文、旅两大产业均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为旅游产品填充“灵魂”。昔日,我国旅游产品匮乏,“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游客常态。如今。国内各地纷纷开辟景区,出境旅游方兴未艾,在此情形之下,旅游产品若固守不变,必然导致游客流失。《印象·刘三姐》以桂林山水展现壮乡文化,《宋城千古情》为杭州风光增添传奇色调。文化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将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可以为旅游产品带来“不一样”的灵魂,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文旅融合,令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多年来,我国一直宣传号召传承传统文化,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缺乏变现能力,传承人收入有限。而今,我国政府推行“文旅融合”,消费者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当地文化,并自觉成为文化传播者,而由文化带来的旅游发展,带来经济效益,也会激发当地人的文化保护传承意识。“端节、鼓楼、三月三”,旅游产业引中外游客齐观光,民族特色文化得以传播弘扬;“民宿、农舍、篱笆墙”,旅游产业拉动贫困村落经济增长,当地民俗文化得以保护传承。旅游让区域繁荣发展,更让沉寂的文化重现生机,在传承人的手中、口中展现。 文旅融合,实现互惠共赢。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江西景德镇,古窑红店让旅游活起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贵州凯里,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一个个鲜活案例充分证明了文旅融合主张的正确性。文旅融合发展是一个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进步的互惠共赢的过程,有助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由此我们要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存的共赢发展。 没有旅游的文化,是孤立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空洞的。旅游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最佳模式,文化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增加了旅游本身的价值。通过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可以更有“诗”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OL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