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

admin2017-03-29  50

问题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牢记以上这些条件,我们将进而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所应具备的几个特征。(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2)一个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摘录自《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第118页至122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中这一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其做简要介绍。
(2)材料所包含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该作者其他主要的教育理论有什么?

选项

答案“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牢记以上这些条件,我们将进而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所应具备的几个特征。(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2)一个教育的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摘录自《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第118页至122页。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材料中这一思想是谁提出的,请对其做简要介绍。 (2)材料所包含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该作者其他主要的教育理论有什么? 答:(1)杜威。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这个材料是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并且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目的。 ①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 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饱含权威与专制色彩。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和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②教育的社会性目的 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民主主义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理想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和能力: a.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b.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 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服务社会的精神; d.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能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个人才能并为社会尽力。 (3)杜威的其他理论 杜威的教育思想 ①论教育的本质 a.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b.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c.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机体不会只受环境的塑造,它还存在着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就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过程。 ②教育的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杜威认为,在非民主的社会里,教育目的是外在于并强加于教育过程的;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该内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③论课程与教材 a.从做中学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和人类间接经验对立起来,他只是反对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式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 b.教材心理化 杜威主张教材心理化,认为教材心理化可以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统一起来。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教育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④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以为然,由此他推崇“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讲是一种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杜威的思维是反省思维,意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杜威把他的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即情境一问题一资料一方法一检验。 ⑤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在实施德育方面,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o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