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admin2018-01-12  52

问题 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

选项

答案(一)背景。(1)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即位,就准备反击匈奴。他为了争取联合力量,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于今敦煌、祁连之间,文帝时期,为匈奴所破,被迫西迁,重建国家。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胜利后可回归河西故地。(2)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宣传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 (二)过程。(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是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出使西域的目的:第一次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要联合乌孙。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对六七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向武帝作了详细汇报。第二次出使到乌孙,并派助手到达许多国家。他回来时带了几十名乌孙人到长安,这是西域派使者第一次到中原来,受到了隆重接待。不久,张骞的助手们也带着其他国家的使者一起回到长安。(2)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了赤道。 (三)历史意义。(1)张骞通西域。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人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2)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tE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