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在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

admin2020-11-23  39

问题 材料:
    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在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问幼儿:“小鸭和小鸡的主意,哪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有了“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懂得有礼貌地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
    问题:你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选项

答案首先,小班幼儿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好主意”的理解受限于自己的经验。在他们看来,小鸭子声音大,能让小兔子听见,所以选择小鸭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对幼儿有误导。如果想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可以把问题问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哪个办法更有礼貌?”。基于前面活动的铺垫,幼儿应该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从而实现这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其次,教师必须摆脱“我要教幼儿……”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当幼儿给出了与教师预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时,不要马上扼杀幼儿的想法,急于把幼儿的思想引到教师事先画好的“轨道”上,而是应该听听幼儿的意见,在了解了幼儿的想法后因势利导。 本案例中,教师可以继续对幼儿提问“为什么小鸭子的主意好?”“小兔子喜欢哪种敲门声?”“如果你是小兔子,你喜欢谁?”等。如果通过这些引导,幼儿依然觉得小鸭子的主意最好,教师不妨就按照幼儿的思路把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这既是对幼儿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考验。至于原先设计好的教育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在其他活动中实现。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3c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