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发布了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根据这一政策,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零门槛”直接落户。

admin2022-06-30  29

问题 1.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发布了新人才引进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根据这一政策,在津无工作、无房、无社保,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全日制高校毕业本科生可“零门槛”直接落户。
  门槛超低的落户新政,诱惑力非同小可。16日新政颁布后的24小时内,就有30万人下载并登录“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系统几度崩溃。面对蜂拥而至的“落户大军”,天津市政府先后4次给新政“打补丁”,限制投机炒房等人群借机落户,但直至5月21日,前往天津落户的人依然有增无减。“落户大军”看中的是天津户口的“高性价比”,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天津坐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高考录取率极高。根据近几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985高校、211高校和本科一批录取率统计,京津沪稳居前三,而天津参加高考人数在全国排倒数第四。其次,天津户口也吸引了不少周边省市尤其是在北京打拼的人。相比于落户难度较大的北京,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户口性价比极高,同时天津房价便宜,教育质量高,京津城际铁路也让出行更方便。
  可见,继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如火如荼的人才争夺战之后,天津落户新政再一次诠释了“抢人才”就是抢一个城市的未来。大量人才涌入,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看来,人才的聚集有助于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是冯奎同时表示,落户的强大吸引力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人才,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城市拥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资源,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量毕竟有限。比如,西安出台落户新政后,周边地区不断涌入“新高考移民”,随之而来的“入园难”“入学难”等问题也逐渐凸显。户籍人口“井喷”,也意味着人均享有公共福利的骤减,城市承载力负担不断加重,甚至会出现无法负荷的状况。
  冯奎认为地方应该极力避免“抢人大战”演变为“抢房大战”。人口大量增加,短期内当地房源会出现“供求失衡”现象。而随着当地房价快速飙升,城市居民和附近的民众也会因住房“刚需”纷纷加入买房行列中来,这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是一种冲击。
  目前“抢人大战”中各个城市对目标人才定位存在偏差,在“两个关系”上容易出现问题。首先是人才与人口的关系。各地“抢人”指的是所谓的人才,冯奎认为,过度强调高端人才,对农民工、长期在本地打拼的普通劳动者重视不足,也给城镇化中的人口流动制造了障碍。其次,新市民和老市民之间的关系。“抢来”的人才是增量,但在此之前各个城市已有许多存量人才,也就是已有人才与人口,他们长期在本地打拼,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目前看来,各地落户新政都过于向“新人”倾斜,这可能会导致新老市民之间的矛盾。以上两点反映了很多城市急于引进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愿望,但缺乏根本意义上的包容性。
  2.人才难留,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个普遍问题。在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省省长指出,广东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粤东西北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等方面与珠三角都存在很大差距。
  招揽人才,对于省人大代表、粤东西北某公司总监黄炜乾来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他所在的公司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研发中心。“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很强烈,也愿意开出不错的薪水,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来。”他说,有时候别人过来面试,考虑到各种因素,最后还是选择去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
  同时,招来的人要留住也不容易。在粤东西北地区,一些初级技术人才可以拿到三至五千,到了高级可以拿到七八干,但很多人在这里“攒够”了工作经验,被培养好了,可以独当一面了,就去广州、深圳发展了。对于这种现象,黄炜乾深有感触:“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太大了。”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省人大代表、粤东西北某公司总经理简炜明。作为“创二代”,简炜明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招聘的过程中,他发现,要招到合适的人很难。“比珠三角城市的企业招人要难。”简炜明说。
  省人大代表、粤东西北某公司董事彭自坚说:“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相比于管理人才,科研产业化的科技人才最缺。”他说,公司是不锈钢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但招聘综合能力强的外贸销售人员也遇到比较大困难。“在广深这很容易,但在我们那里就很难。”
  不仅企业如此,也有粤东西北地区的领导称,粤东西北的教师、医生等人才也存在流失的现象。
  F市地处粤东西北地区,该市副市长陈冰湖在谈到粤东西北人才引留困境时说:“我们缺人,年年招人,都招不到人。”
  F市第一中学校长谭元军说,目前,还是很难招聘到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或优秀的名校师范毕业生。而且,已经在教的教师经过学校的几年培训,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骨干教师后也会离开F市到珠三角等地任教。
  相比于企业招人难的问题,在彭自坚看来,粤东西北最缺的还是教育、医疗人才。他说,其实大家都希望小病不出县,但现在甚至小病也往省里挤。“如果县一级医疗人才能跟得上,我不会三更半夜跑到省城来看病。”
  粤东西北为什么招不到人才,也留不住人才?不少人认为,工资水平太低是人才难留的一个很大原因。简炜明在分析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时表示,就F市来说,虽然生活环境不错,但是总体工资水平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较大,“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谭元军在谈到粤东西北教师流失的问题时也表示,教师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同类学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是重要原因。
  陈冰湖认为,一方面,珠三角是文化经济中心,发展机会多,而粤东西北相对偏僻。另一个很现实的因素是工资待遇低。她举了一个例子:她曾在招聘时遇到一位非常愿意到F市工作的女大学生,岗位薪资约2 300元,但该女生询问工资可否为3 000元。该女生回F市发展的意愿很强,但她因家庭困难需要养家,2 300元对她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根据相关规定,工资无法调整,这个女生最后非常失望地离开了。
  省政协委员、F市政协主席丘志勇也有相同感受,他指出,粤东西北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还涉及待遇问题,“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北人均居民收入不到珠三角的一半,其中教师、医生的收入差距更大”。
  对于留人难的原因,黄炜乾认为,即使粤东西北的企业愿意开出和珠三角相同的工资,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的生活配套、人文科研氛围和机遇也始终难以与一线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相比。他说,粤北山区暂时还没有形成一种交流的氛围,那些高端人才很少能跟相同层次的人交流,而一线城市和珠三角就有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这一观点也得到简炜明的认同,他说,很多人留在珠三角的原因是机会更多、资讯更多、各方面接触面更广,总体上个人的素质提升更快。
  简炜明和谭元军同时提到,F市交通相对落后,也是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从广州到F市要三四个小时,有时候稍微塞车时间就更长。F市没有机场,去周边机场都要好几个小时,很多人就觉得路途太遥远了,想坐个飞机都不方便。”简炜明说。
  省政协委员、G大学科研处处长陈严说,G市地处粤东,虽属区域中心城市,但与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城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程度、公共服务资源及基础条件、产业配套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客观的差距,这也是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欠缺的主要原因。
  “除了收入,高端人才对于就业的氛围也是很看重的。”黄炜乾说,氛围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国家高新区在初级阶段可能才有不到50名博士,等有500名博士的时候,它自然就有那个氛围,很多相同层次的人才就愿意在那安家落户了。”
  黄炜乾说,粤东西北地区民营企业的积累程度较低,他建议,支持创新型民营企业发展,在人才留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重点支持。
  简炜明也强调氛围对于人才集聚的重要性,他所关注的,主要是创新创业的氛围。他说,粤东西北各市都应该打造好的平台,“可以启动一个创业资金或者是搞一些比赛,对做得好的创业人才进行奖励”。
  黄炜乾建议,应鼓励粤东西北地区政府在引进对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发展当地特色支柱产业的集群,对于成长性、创新性较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他说,一些大的规划和项目目前主要在珠三角落实,在省级项目上,珠三角企业凭借先发展起来的优势获得财政支持的概率更大。“要搞好统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他建议,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他还指出,粤北山区承载着广东省本地域的绿化、水源等生态责任,为全省做出了贡献,但在工业发展等方面受到制约。因此,应当启用一定的平衡反哺机制。
  “我强烈要求,给我们政策倾斜,增加编制。”陈冰湖更加直接。
  彭自坚说,粤东西北各地政府也想要引进医疗、教育方面的高端人才,为他们提供高一点的待遇,但在地方财政上有困难。他建议,安排省级医院高端人才多批次到县一级医院作短期一两年的坐诊、手术,提高地方医疗水平;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补贴粤东西北高端人才。
  谭元军也希望省政府出台加大对粤东西北优秀人才奖补力度的政策。“如对在粤东西北地区任教的高级教师、省名师名校长、正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实行月生活补助政策。相信一定有助于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
  丘志勇建议,省财政要加大全省统筹力度,统筹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像教育、医疗这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我不是说要拉平,起码差距要缩小”。
  3.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能不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人才发展环境是关键要素。哪里的人才发展环境好,哪里的人才成长就快、聚集就多、活力就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人才新政,为招揽人才各出奇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颇引人注目。
  为了地方发展,吸引各方面人才加盟,本来无可非议。因为有人才才能发展,才能实现大的突破。发达地区希望不断有人才流入,实现更好更快的地区发展;而落后的地区,也希望通过吸引人才“入伙”实现后发崛起,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人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这本是正常策略,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局面就有点混乱。例如,某个城市刚推出“黄金十条”,其他城市马上又推出“黄金二十条”。逐渐地,“黄金”被用滥了,人们的审美也疲劳了,有的城市干脆就弄个“美玉十条”,以此来体现自己政策的含金量。到后来,大家认为“美玉”也不够档次了,便弄出了“金镶玉十条”……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先进奖励等,投入一个比一个大,规格一个比一个高,口号一个比一个响,省里补了市里补,市里补了县里补,层层补助,层层加码。
  不能说这些引才政策只是流于形式,也不能说这些引才政策没有契合市场需求,但应该看到,仅仅靠金钱作为开路机器,埋头撒钱,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让一些人这山望着那山高,难以静下心来搞研究;让一些擅长投机的人钻政策的空子,左右逢源。长此以往,地方的财政负担增加了,实际的收益却没有多少。难怪网友埋怨,这么多钱与其不问结果随便砸进去,不如投入到精准扶贫、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幼儿园建设等方面。
  人才新政发布之后,也确实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效果。比如成都发布的“蓉漂计划”,提供外地大学生来蓉城求职七天免费住宿等优惠,的确能给青年学子以关怀,释放城市的包容和善意。武汉承诺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让青年学子买到住房等。在这些富有诚意的引才政策吸引下,各地人才落户数量同比大幅提升,显示了人才新政的强大感召力。
  但引来人才,显然只是一个开始。人才能不能留得住,能否在城市里扎稳脚跟,才是决定城市走向的关键要素。人才也是一种优质资源,随市场迁徙流动是其应有之义。而且随着其他大中城市的政策跟进,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物质奖励或者本科落户等户籍政策已经大同小异、彼此趋同。在引才新政日趋雷同的现实语境下,曾经拥有巨大吸引力的人才新政就不再是一枝独秀。甚至可以说,城市引进人才早已走过了简单的粗放型发展阶段,是时候迈入比拼城市内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了。
  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业,这才是城市引才存在的现实问题。“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引进人才需要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应该在搭建人才舞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持续着力。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留住人心。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引进了人才,却将人才束之高阁,既浪费了人才,又消解了引才政策的积极初衷,最终导致人才来来又去去。这就要求在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配套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如果说各项补贴和奖励简单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话,那么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方可以称为精神层面。唯有物质与精神两条腿走路,城市发展之路才走得更快更好。
  4.近年来,多个城市推出吸引人才的措施,从户口住房“红包”到创业支持补贴,从家属安置政策到精神层面激励,招才“福利”覆盖全面,人才有了更多选择。
  2010年,北航本科毕业的陈星在某一线城市顺利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从事电信行业,一干就是四年多。事业起步虽快,但压力也与日俱增,陈星动了离开的心思。
  “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还要考虑未来家庭的生活质量。”在成都,对陈星所在的电信行业的人才需求很旺,除了国企,还有华为、中兴等企业,产业相对成熟,配套也比较完善,这几年,因为科技型企业增长很快,成都吸引集聚了不少年轻人,“闲适中不乏紧张,有创新的活力”。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分类施策,包括技术学历直接落户、免费人住人才驿站、扶持创新创业等。在陈星看来,成都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现在,外地毕业生来应聘,7天以内可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还有一些没房的人住进了人才公寓,房租低于平均市价,租住满5年,还可以不高于入住时的价格购买。按照现在的规划,未来5年,成都预计建设29万套人才公寓。一些学历更高的还申请到了“天府英才计划”的奖励补贴,在成都工作时间越长,奖励补贴越多。
  “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我来成都来早了,没住上人才公寓。但这三年,成家、生子、落户、买房,人生几件大事都完成得很顺利,我很知足。”陈星笑着说。
  气温将近零下30摄氏度,长春新区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龚莉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里迷了路。她要找的是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主任王玉金。本来无甚去意的王玉金破例和她谈了一上午。龚莉说,当时,南方某省给王玉金教授开出的资金支持很诱人。“用钱砸,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有其他优势。比如长春不仅有新材料研发优势,还有新区持续支持的科技服务优势。”
  2017年5月,龚莉一行三赴哈尔滨,终于签约成功。10月,王玉金的项目落户长春新区。11月8日,长春市推出“人才新政20条”,该项目和人才团队立即享受到现金奖励、股权投资、人才公寓等多条新政红利。
  短短几个月时间,3 000平方米的厂房内热火朝天,6名充满朝气的“80后”博士追随王玉金而来。“招才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各展所长。比如为项目配备的服务专员,就是根据引进项目而定的,全区各部门参与,谁的领域谁负责。”龚莉说。
  11年前,于力燕就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招商中心。在此之前,他是某医疗集团的一线研发员。于力燕几乎每年都会去美国硅谷和一些高校密集的地方挖掘人才。“我们不在乎这些人才是否有资金、有团队,我们更看重这个人才是否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所以,我们招了很多种子选手回来,在园区的孵化下,让他们成长为大树。”他说。
  “以前招才主要靠资金,等于用钱买人才。但现在不同,海外人才更看重园区的创业生态,产业链是否完备,居住环境是否优良,教育是否先进……”于力燕说,子女教育是海归人才考虑的大问题,园区建立了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解决了海归人才的后顾之忧。
  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在人才引进方面不惜重金,具有发展眼光的领导也格外重视人才建设。纵观全国,人才建设和引进力度,和该城市的总体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都呈正相关。东南沿海因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的先发动力,在人才战略中已处于优势地位。西南、西北地区经过近年来人才建设工程,人才的规模不断提升,从国家的政策战略到地方的引进政策,人才都在不断引进,人才的结构也趋于合理,人才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2020年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节点,人才,不只是经济大繁荣的保障,也将成为脱贫攻坚的强有力保障。
  城市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作为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大在人才建设、人才引进方面的投资,从住房、工作条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为人才提供好的环境,以便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同样,这种人才的竞争,绝不等同于拍卖场上的竞争,你出一百,我出一百五。这种竞争需要考虑到长效机制。人才建设一味依靠引进,终有一天,会因为不断上升的成本而崩塌。建设属于自己的人才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大学群、科研院所就发挥出了自己的能力,传帮带,追赶超,通过教育培养人才,通过情感留住人才成为更好的选择。
  目前,人才和城市如何更好地融合,仍然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人才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也将诱发对人才的恶性竞争。同样,人才的比例、结构也并不太合理,许多小城市需要发展,设法引进高精尖的人才,却没有能力留住他们。中低端人才又较难对城市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其中的矛盾,仍需要守土一方的干部谋划、考量。
阅读给定资料1,简述城市“抢人大战”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作简要说明。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第一,加大了城市承载力负担。户籍人口“井喷”,人均享有公共福利骤减,城市承载力加重甚至超负荷。第二,存在“抢人大战”演变为“抢房大战”的风险。人口增加,使当地房源出现“供求失衡”,进而房价飙升。第三,过度强调高端人才,城市缺乏包容性。对农民工、长期在本地打拼的普通劳动者重视不足,给城镇化中的人口流动制造了障碍。各地落户新政都向“新人”倾斜,可能会导致新老市民之间的矛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n5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