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admin2021-12-03  4

问题 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选项

答案(1)杜威认为:第一,教育即生活。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第二,教育即生长。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也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①克服经验与理性的对立。杜威认为,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政变,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而无须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种原理。 ②拓宽了经验的外延。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因素也是经验的构成部分。 ③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的改造。交互作用(interaction)原则:指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权利,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纲领。三者含义在本质上相同,即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具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他认为伦理学为教育指明目的,而心理学则指出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 ①伦理学基础。赫尔巴特的伦理学说直接受康德思想的影响,但又明确反对康德伦理学中的先验主义和宿命论。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出了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②心理学基础。在西方历史上,赫尔巴特是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的思想家。第一,统觉论的基本含义。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感觉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第二,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兴趣,而兴趣是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正因如此,兴趣赋予统觉活动以主动性。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 (3)杜威与赫尔巴特的思想对比 ①相同点:他们的思想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其思想都以哲学为核心;其思想都以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目的;都把道德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任务。 ②不同点:背景不同(出身背景、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大背景);教育目的的差异,赫尔巴特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以经验为内容.通过经验。为了经验的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赫尔巴特提出多方面兴趣和课程设置,杜威从实用经验主义出发,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师生双边教学活动的侧重点不同。赫尔巴特侧重道德教育,强调教学服从道德教育,教帅对学生具有强制性: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强调经验的重要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1c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