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人教版第七册钓鳟鱼的课文,老师提问“仔细读课文,看看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1:“为什么还没有到时间父亲就允许我钓鱼,而钓到鱼又让我放走?”老师脸带怒色地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坐下。”生1很害羞地坐了下去,这一堂课就再也没有举手了

admin2017-03-29  48

问题 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人教版第七册钓鳟鱼的课文,老师提问“仔细读课文,看看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1:“为什么还没有到时间父亲就允许我钓鱼,而钓到鱼又让我放走?”老师脸带怒色地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坐下。”生1很害羞地坐了下去,这一堂课就再也没有举手了。生2:“我觉得这位父亲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老师:“仅仅是严格吗?”生2也坐了下去,再也没有发言。老师:“在没有人的情况下,父亲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则,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下课后老师向同事抱怨:我给了他们机会,可是他们不珍惜,只好我自己报了答案,我也没有办法。
问题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否合适,为什么?(如果有理论依据最好)
问题2.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论述)

选项

答案(1)该教师的做法不合适,教师应该遵循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发扬教学民主精神。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材料中第一位学生没有回答教师的问题,而是反问教师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的阶段,对文章充满了疑惑和猜测,学生向教师反问是学生思维运作的表现,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二位学生回答不全面,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不可能全都一次答对或者让老师满意,而这时正是教师发挥作用的契机。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正是学生回答不到位或错误,教师才可能将这些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2)我的做法 随着学校教育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多元化,对未成年人来说,教育不容忽视。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都比过去有所增强。在这种客观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反应有好的、积极的一面,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做法具体为: 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过程本来就是师生问交互的动态过程,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既定的计划严密进行,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把握大体方向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让课堂活动起来,让同学们听取不同的答案,开拓思维。 语文本没有固定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材料中的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见解给予评论和回应,让学生有成就感,而不是否定学生,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②尊重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心理相对较为脆弱,而且任何一个处理可能就会影响其今后的一生。学生是有尊严的,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爱和尊重。 a.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点评学生的答案时,决不要对学生讽刺挖苦,进行人身攻击,尤其是常犯错误的同学,更需要保护他的自尊心。 b.把语言先“包装”一下再进行点评。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点评学生的答案,既让他容易接受,又能达到指正的效果。 c.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教师既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更要看到他们未来不可限量的前程。 ③以身立教,身正为范,提高个人魅力 教师的世界观、品性、生活以及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可见,教师要充分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通过自己良好的思想、个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材料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辞和态度使学生1和学生2都没有得到主动发表见解的良好回应,于是这一堂课就再也没有人举手发言。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善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而不是抑制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害怕开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9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