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成性教学被我们广泛提倡,希望借此改变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请分析以下情境中A、B两位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论述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情境】 一班的A教

admin2018-10-08  54

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成性教学被我们广泛提倡,希望借此改变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请分析以下情境中A、B两位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为什么?在此基础上,论述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情境】
一班的A教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教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教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们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各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教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教师面对以上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教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选项

答案(1)A教师在面临课堂教学过程预设外的突发事件时,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反而让学生把刚刚所见所闻的内容写下来。A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突发情况,把它巧妙地转化成教学内容,体现了他良好的教育机智能力,也明A教师能良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的做法也符合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B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预设外的突发事件时,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B教师面对突发情况时,还是坚持预设的内容,无法转换思维和转变教学内容,说明B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还是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 (2)我更赞同A教师的做法。A教师的做法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做到了“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A教师面对学生被消防车吸引的突发情况时,能够利用学生对消防车的关注,引导学生练习读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的处理:“预设”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事前所做的准备以及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策略。它具有主观性,“生成”是指施教者使预设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的具体体现,它具有客观性。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一般来说,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走入新课程以后,强调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弱化教师的“预设”,强化学生的“生成”。但必须明白,弱化“预设”并不是不进行“预设”,而是指准备课时,不要像以往那样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不留空间,没有弹性,就极易妨碍学生语文学习的“生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Az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