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

admin2019-08-05  32

问题 案例: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材料是什么?
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 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选项

答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最终得出结论,当然实验完成之后学生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有所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地对结果进行猜测,但是猜测的结果必须要通过实验去检验,这样才能获得对问题更丰富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探究的结构。实验之后要进行反思与交流:之前猜测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实验探究过程中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等情况的出现……经过反思与交流之后可以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uP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