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22题)

admin2016-05-08  42

问题 关于宪法规范,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22题)

选项 A、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B、在我国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
C、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D、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

答案B

解析 宪法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宪法最基本的要素。C选项为宪法规范的基本定义,正确,不当选。
    宪法规范与一般法律规范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根本性,即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2)最高性,即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范,其他法律规范不能与宪法规范相抵触,否则无效;(3)原则性,指宪法规范只规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4)纲领性,即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确认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宏观的发展思路,因而必然具有纲领性;(5)稳定性,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其变化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上述第(2)项特征,A选项正确,不当选。
    根据宪法规范的性质与调整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下面几类:(1)确认性规范,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认定,这类规范从宏观角度确立了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2)禁止性规范,指对特定主体或行为的一种限制,也称为强行性规范。在我国宪法中,禁止性规范主要以“禁止”、“不得”等形式加以表现,有时还表现为对某种行为的要求规范。(3)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主要形成于调整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提供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其一,权利性规范,宪法赋予特定主体权利,使之具有权利主体资格,例如《宪法》第35条对公民政治自由的规定;其二,义务性规范,基本表现在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例如《宪法》第53条规定,公民有遵纪守法的义务;其三,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例如,根据我国《宪法》,公民有劳动的权利与义务,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相互结合为一体,是我国宪法规范的鲜明特色。权利性与义务性规范相结合的宪法规范是近年司法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记住,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4)程序性规范,具体规定宪法制度运行过程的程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其一是直接的程序性规范,即宪法典中对有关行为的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其二是间接的程序性规范,即宪法典本身对程序性规范不作具体规定,而通过法律保留形式规定具体程序。根据上述第(3)点的说明,选项D正确,不当选。
    宪法规范,即宪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1)成文宪法典,是指将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由统一的法律文书加以明确规定而形成的成文宪法,是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2)宪法性法律,是指一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中,而是由多部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中,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不采用宪法典的形式,而由多部单行法律文书予以规定的法律。二是成文宪法国家中,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因此宪法性法律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宪法,而是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我国是成文宪法国家,同时存在宪法性法律,如《立法法》、《选举法》、《全国人大组织法》,等等。宪法性法律也是司法考试的一个常考考点,需要注意。(3)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政治生活中已经存在,并为国家机关、政党及公众所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宪法惯例的实施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非国家强制力保证。比如我国宪法修正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公布,可以视为是一个宪法惯例。(4)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而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具有实质性宪法效力的判例,常见于普通法系国家。要注意我国宪法不在日常审判事务中直接适用,不能作为裁判依据援引,我国不存在宪法判例。我国最高法院发布的有关典型判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我国不承认判例法。(5)国际条约。国际条约能否成为国内法的渊源以及宪法的渊源,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参与和认可。因此,如果我国缔结、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与宪法条文有直接关联,就可以成为我国宪法的渊源。根据上述第(4)点所述,选项B错误,当选,因为宪法判例不为我国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A8y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