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admin2019-05-14  3

问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选自《介之推不言禄》
    翻译(10分):
    评价(20分):

选项

答案翻译: 【注释】 1.推: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 2.献公:晋文公之父。 3.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晋文公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4.置:立,安排。 5.二三子:那几个人,指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 6.诬:欺骗。 7.下义其罪:义,以……为正义。下面的人(臣子)把有罪的事当作正义。 8.蒙:欺骗。 9.盍:何不。 10.怼:怨恨。 11.尤:罪过,过错。 12.文:花纹,装饰。 【答案】 介之推说:“献公有九个儿子,现在惟有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人亲近,国内外都反对他们。上天没有绝晋,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除了国君还有谁呢?实际上天已经安排好了,而跟随国君逃亡的人却认为是他们的功劳,这不是欺骗的行径吗?偷窃别人的钱财,还说是盗窃;更何况是贪图上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臣子将有罪的事当作正义,在上的国君奖赏他们所做的坏事。上下互相欺瞒,不好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怨谁呢?”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有罪的事,还效仿它,罪过更严重啊!况且说出了埋怨他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让国君也知道,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需要装饰它吗?这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如果能这样的话,我和你一起隐居。”于是,二人便一直隐居直至死去。 评价: 【分析】 本段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内乱在外流亡,他的追随者中有介之推。介之推曾割自己腿上的肉,来救重耳的命。等到重耳即位,赏随亡从者时,却将介之推遗漏,而介之推也未主动提及此事。之后他便与母亲隐居绵山。本文摘取了介之推与母亲在隐居前关于此事的对话。其母几番设问,意在考验其子,而并非指使其子追逐名利。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言辞犀利真切、表意真诚自然,明确地描绘出介之推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的高尚气节,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答案】 本文通过介之推与其母的对话反映出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首先,作者通过介之推的言语,表现出介之推深知晋国朝廷上下相蒙的事实。“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句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反映了介之推淡泊名利的情怀与清静自守的节操,颂扬了他不屑于效仿、宁守清贫的高洁品行。 其后通过母亲和介之推的对话,从侧面反映出母子俩不贪求名利福禄的品行。其母两次设问,意在考验其子,而并非指使其子追逐名利。第一次是试探性地建议“盍亦求之?以死谁怼?”遭到介之推的拒绝。再问说“亦使知之,若何?”。遭到介之推再次拒绝。两次设问,使得文章曲折跌宕。同时也表明了母亲了解儿子的品性,对儿子隐居的想法表示理解和支持,表现了介母的深明大义。 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8w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