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57题)

admin2017-06-05  37

问题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关于该解说之要旨和倡导,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一第57题)

选项 A、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
B、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
C、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给予刑事处罚
D、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当时传统司法审判有积极意义,但某种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答案A,B,D

解析 《春秋繁露.精华》记载了董仲舒对“春秋决狱”的解释:“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此句话意指,断狱定罪要从犯罪事实出发,但主要的不是看事实,而是追究犯罪动机、犯罪原因及罪犯的心理状态。凡心术不正,主观为恶,即使犯罪未遂,或犯轻罪,也要加以惩罚和重罚。共同犯罪中的组织者、领导者,即首恶分子,要加重惩治。相反,如果所犯者动机、目的合乎道德人情,即使违法也可以免于处罚或减轻处罚,甚至犯大罪也可以得到宽宥。此段话是对“春秋决狱”核心原则——“论心定罪”(或“原心定罪”)原则的解说。
    选项A即是解释“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的含义,正确,当选。B选项解释了“首恶者罪特重”的含义,正确,当选。D选项,以《春秋》等儒家著述进行决狱是对传统司法和审判的积极补充,但是如果专以主观动机来判断是否有罪以及罪轻罪重,往往会成为司法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故正确,当选。C选项,“本直者其论轻”意在说明,即使犯罪行为构成社会危害,若其主观动机符合儒家伦理精神,那么就可以减免刑事处罚。但是,是否减免并不绝对,所以C选项错误,不当选。
    除上述“论心定罪”原则外,汉代《春秋》决狱还有如下几个司法原则,考生需一并掌握:(1)亲亲相隐原则,即一定的亲属之间可以隐瞒一般的罪行:(2)纲常礼教原则,即在汉代的引经决狱中,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3)以功覆过原则,即功过相抵原则,为实现封建官僚贵族的司法等级特权大开了方便之门:(4)反对株连原则,因为儒家强调“恶恶止其身”的司法原则,所以反对株连无辜;(5)“诛首恶”原则,即严格区分首恶与从犯,严诛首恶;(6)宽刑宥罪原则,即从“仁政”角度出发,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德教;(7)刑罚适中原则,即在引经决狱过程中,并不完全一味主张轻刑,而是在必要的场合刑罚适中,适度发挥刑罚的惩恶作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9f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