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

admin2021-08-12  38

问题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伸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翻译:
    评论:

选项

答案翻译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30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夜晚,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打仗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评价 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张梦得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这篇文章就是苏辙应张梦得邀请为此亭所写的。 选文是《黄州快哉亭记》的第二段,解释了“快哉亭”命名的原因。写览观胜景,运用实笔,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写凭吊遗踪,运用虚笔,轻描淡写,简洁勾勒。这样详略兼行,虚实并举,使得文章在内容上突出了重点。 在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之后,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而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这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 这篇文章作于被贬官期间,那时苏辙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兄长苏轼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故一篇之中“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绝,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恣意发挥,风格雄放而雅致,笔势纤徐而畅达,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世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间而能够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作者借曹操、孙权、周瑜、陆逊曾在此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反衬出自己以及其他被贬谪之人的凄凉,表达出自己同样具有他们那样的才智与能力,却只能龟缩一隅的不平,更是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满。

解析 (1)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所见,所能看到的景象。
(2)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3)风云开阖(hé):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意指风云变化。开,开启。阖,闭合。
(4)倏(shū)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
(5)动心骇目: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
(6)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
(7)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荣。
(8)指数:用手指清点。在这里为名词作状语。
(9)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10)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11)曹盂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
(12)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ēng wù):周瑜、陆逊打仗的地方。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驰骋、奔走。
(13)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Lu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