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思维方面的研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影响因素。

admin2018-12-13  60

问题 请结合思维方面的研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影响因素。

选项

答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会使用各种策略。问题解决策略(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是指使问题发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问题解决中所用的各种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算法式(algorithm)是指一种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策略,它是一定能得出正确答案的特定程序。例如,解一个6个字母的字谜(如source),假如确实有这样的一个词存在,你只要系统地改变这6个字母的次序,每次到词典中去查字母构成的排列,最终就能找到一个匹配的词(如course或source)。运用这种策略,问题解决者可能需要作出720种排列。因此,算法式的最大缺点是很费时间。 (2)启发式。 启发式(heuristics)是指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需要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如果你曾经换过汽车轮胎,当你的汽车轮胎在公路上出毛病时,你可能会想到用千斤顶抬起车来换轮胎这种有用的启发式策略。与算法式不同,启发式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得到答案,但这种缺点可以通过其容易且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补偿。在以往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类经常使用的几种有效的启发式策略: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 ①手段一目的分析。 手段一目的分析(means—ends analysis)是指问题解决者不断地将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进行比较,然后采取措施尽可能地缩小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异的策略。当问题可分成若干个各自具有目标的更小问题时,人们常常采用手段目的分析启发式策略。例如,用手段目的分析来解决河内塔问题,就是把一个问题分成若干个比较小的问题,每个小问题都有自己的目标,通过子目标的实现使问题的当前状态达到最后的目标状态。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Simon,1972年)所设计的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简称GPS)就是运用手段一一目的分析编程的。这个程序首先要评估一个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确定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差别一旦确定清楚,就可评判能用来减少这种差异的操作;然后选择一种操作把它应用于当前状态(如把一个圆盘从一个柱移动到另一个柱);最后把最新的状态同目标状态做比较,再鉴别差异、选择操作,依此类推。通过这种重复加工,直到目标状态实现为止。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人类解决问题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②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也称逆向推理(backward searching)是指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当前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策略。其主要特点是将问题解决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目标,直至使子目标按逆推途径与给定的条件建立直接联系或等同起来,即目标一子目标~子目标一现有条件。这样,从一个子目标出发反推到另一个子目标,以达到问题的解决。新手往往采用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 ③爬山法。 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试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它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不同在于后者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人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 (1)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策略得当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知识的表征形式:大量有关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表明,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无关信息的影响:在问题解决中,有些信息与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关系,但人们容易受到这种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4)问题的表征方式:问题表征得越显著,干扰问题解决的因素就越少,对人思维的局限就越小,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定势的作用:定势是指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后续的心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陆钦斯用实验(量水实验)证明了定势对思维的影响。 (6)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叫作功能固着。如钳子是用来夹东西的,如果认为钳子只能用于夹东西,这就是功能固着,在需要用它解决别的问题的时候,不能打破这种功能固着的倾向,就会影响到对问题的解决。 (7)动机: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中等强度的动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8)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9)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相反,互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10)酝酿效应。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WNg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