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我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20个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本教育杂志中,我也看到类似的案例:一位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做了38次回答!如此算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我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20个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本教育杂志中,我也看到类似的案例:一位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做了38次回答!如此算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
admin
2017-10-14
41
问题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我细心地做了一个统计,任课教师在40分钟里竟然向学生提了120个问题!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本教育杂志中,我也看到类似的案例:一位教师在短短5分钟里,随口问了学生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做了38次回答!如此算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假如老师提问占8秒,学生回答占10秒,那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实际只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能思考出什么来呢?且不谈“师问生答”教学模式的滞后,就教学过程而言,如此多的课堂提问也占用了学生许多宝贵的自主学习时间。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占很大比例,“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把启发式教学错误地理解为“是非”问答,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2015.江苏)
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如何理解和运用启发式教学。
选项
答案
(1)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把握,我们可以得出启发式教学在形式上是由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组成的,但是在本质上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案例中反映出的教师“满堂问”并不符合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概念,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读。 (2)之所以会出现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误读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只从形式上,而没有深入本质去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概念。那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进行“满堂问”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思维,表面上是通过提问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质上还是由教师来掌控课堂,提问具有引导性,不利于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案例中,通过作者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之多与学生思考时间之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课堂的“虚假繁荣”或许只是面子工程,正如作者所言:2秒的时间里能思考出什么来呢?所以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教师在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后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对于有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Wkq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题库教师公开招聘分类
0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师公开招聘
相关试题推荐
如果学生违反纪律,教师可以给予其警告或记过处分。()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指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吴老师是初二(二)班的班主任,在他上课时,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有的看书、翻作业本;有的心不在焉,似听非听。当吴老师提问时,大家都非常紧张,生怕被点名,没有人主动回答问题。这种课堂心理气氛是()。
教育目的具有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高三学生陈红平时成绩很优秀,但在学校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时,成绩大幅下滑,就不想去学校了。如果去了学校,不到十分钟她必会肚子疼,以至于无法上学,到医院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后经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了解,原来她从小到大一直是家中成绩最好的孩子.并被
确立西方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的第一部专著是()。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
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
随机试题
付款时应审核的内容不包括()。
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嗜碱性粒细胞【】
血栓形成与以下哪项最密切
治疗痰湿中阻之眩晕的主方应选
核黄疸的主要病因是()
丹毒的致病菌是
最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的X线胸片表现是
目前,我国预算编制方法基本是()。
关于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