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12年卷二15题)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12年卷二15题)
admin
2018-06-29
32
问题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012年卷二15题)
选项
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
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
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
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以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之外的其他手段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成立此罪的行为必须是与放火等相当,具有随时造成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死亡、重伤的可能性。题目中A、B、C、D四个案例中的行为都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客观特征。从中识别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要依据是主观上是否有故意以及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A项与C项中,行为人甲和丙都涉及违规驾驶(超速与醉驾),但是没有更多证据表明行为人对于危害社会的结果是故意的,所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罪更为合理。
B项中行为人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公共场所)“横冲直撞”,表明了行为人对于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有放任的态度,最终“撞翻数辆他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应该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依据因果关系认定的客观归责理论,行为实现的结果超出了法律的保护目的,行为不是归责的原因。D项中丁飙车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但是飙车吓死他人的,却超出了道路交通管理法所保护的范围,即道路交通管理法禁止飙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撞击事件发生,不是为了保护他人不受惊吓。此时行为和结果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行为人不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只为飙车承担责任,成立危险驾驶罪。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M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一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一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①纳税人逃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一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②纳税人逃避追缴欠税,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应减轻或者免除处罚③纳税人以暴力方法
无业人员甲通过伪造国家机关公文,骗取某县工商局副局长的职位。在该局股级干部竞争上岗时,甲向干部乙声称:“如果不给我2万元,你这次绝对没有机会。”乙为获得岗位。只好送甲2万元。关于对甲的行为的处理意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卷二第19
关于诈骗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卷二第62题)
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乙让甲住下(事实一)。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
某伤害案,由于犯罪嫌疑人系当地公安局局长的儿子,当地公安机关对被害人的报案作出了不立案的处理决定。被害人不服,向检察院提出,要求检察院对此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应当如何处理?
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侦查机关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甲到保险公司二楼财务室领取20万元赔偿金后,刚走到一楼即被守候的多名侦查人员抓获。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某市检察院审理市公安局移送审查起诉的下列案件中,具有何种情形时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律师收集到的下列哪一证据应及时告知公安机关、检察院?
韩国公民金某在新加坡注册成立一家公司,主营业地设在香港地区。依中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为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通过了《审计法》,并于2006年进行了修正。关于审计监督制度,下列哪些理解是正确的?
随机试题
HowSafeIsYourCellPhone?A)IttakesalittleextraworktogetintouchwithAndreaBoland.TheMainestaterepresenta
父母之愛子,()。
调幅波幅度的变化量与未被调制前电流振幅之比称为
除圆管涵和箱涵外,单孔跨径小于_________的泄水或通行的小型构造物是涵洞。()
下列关于不同经营战略的人力资源需求的表述错误的是()。
()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供给量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
去年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仅上涨1.8%,属于温和型上涨。然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却截然不同,觉得水电煤气、蔬菜粮油、上学看病、坐车买房,样样都在涨价,涨幅一点也不“温和”。下面哪一个选项无助于解释题干中统计数据与百姓感受之间的差距?
在()观察中,研究者不可以暴露自己的身份。
thewritingonthewall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