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 岁)群体的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 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 73.1%,其中 20-29

admin2019-07-16  32

问题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中国青年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聚焦中国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情况,重点关注青年(18-34 岁)群体的络参与情况
一、青年使用互联网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10-39 岁群体占我国全体网民的 73.1%,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 30.0%,10-19岁、30-39 岁群体占比分别为 19.6%、23.5%。
即使是青年人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互联网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蓝皮书》以青年人使用 QQ 的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发现 16-25 岁的青年人在 QQ 上的活跃度明显高于 26-35 岁人群,具体来看,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十点是16-25 岁青年人 QQ 使用上的两个突起时间段,而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工作和学习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显示该群体的生活比较有规律。相反,在 26-35 岁人群中,这两个突起消失了,因为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步入职场,活节奏被职场制约。
青年互联网生活关健词: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被访者全部使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且平均使用互联网的年限为 11.2 年,从连接网络的方式来看,青年最常用的上网方式是通过智能手机,占比高达 87.9%。
青年人使用最多的手机 APP 类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交类、游戏类与资讯类,分别占比 100%、69.19%和 65%,排名后三位的是医疗类、健康类和教育类。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对青年人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都有实质意义,相较于中年人,互联网对青年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找到更多老朋友、发现好的机会和增加工作收入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一些青年人为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背井离乡,来到机会和选择更多的大城市,这些长期漂泊在外的青年很难与亲人、朋友保持亲密的社交关系,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青年人有了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数据显示,53.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了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联络频率有所增加,30.9%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近,仅有 2.2%的青年人认为使用社交网络之后与父母的关系比以前疏远。
虽然青年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得到改善和提升,但代际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存在,调查中,42.6%的青年人认为,自已在聊天语言的使用上和父母存在代沟,37.3%的人认为在网络表情的理解上存在代沟。另外,在关注的信息类型、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频率上,也有一些青年人与父母存在代沟,占比分别是 34.7%、27.9%和 12.8%。
《蓝皮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两个群体原有的代际差异比较大,很难通过更换语言环境而彻底消除;二是因为在多元化的网络社会中,青年和中老年群体谁也无法掌握绝对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相互制约、不断协调的动态代际关系。
四、青年人网络参与的行为和态度
很多青年人表示在网络空间里,能更自由地发表言论,但其实他们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深,尤其表现在对公共热点事件“看而不评”。数据表明,58.2%的青年人对公共热点事件选择只阅读,8.5%的青年人选择只转发,10.0%的青年人会跟帖评论,18.9%的青年人会转发并评论,还有 4.4%的青年人表示不关心。由此可见,青年人对公共生活的关注程度较高,但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对此,《蓝皮书》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复杂性和风险对青年人的网络参与造成了影响。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安全环境,加强对虚假信息、网络诈骗以及网络霸凌现象的监控、防范与治理,努力菅造更加开放、包容、友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保护并激发青年人公共参与的积极性。
青年人也应该提高网络素养,不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技术能力来增强信息获取和创新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多地借助新技术参与公共生活,以正确的“打开方式”分享技术进步的红利。
最适合做第三部分标题的是:

选项 A、亲密关系的改善与新代沟的产生
B、青年人维系人际关系的新途径
C、聊天工具出现后的新语言环境
D、社交网络时代的“变”与“不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文段可知,原文是这么写的,所以,选择 A 选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uX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