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法语和德语的“教育”(education)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而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教”的左下方表示孩子即受教育者,右边表示手

admin2021-12-03  59

问题 英语、法语和德语的“教育”(education)都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就是“引出”。就是采用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而在中国,“教”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教”的左下方表示孩子即受教育者,右边表示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表示成人手拿棍棒督促孩子的学习行为。
请从“教育”词源分析入手,谈谈中西教育观的差异。

选项

答案(1)孔孟之道与人文主义 儒家思想的基本标准“仁智合一”,由此将“六经”作为课程,孔子的教育实践经验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孔子还提出一系列德育原则包括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慎言敏行,改过迁善。和孔子一样,孟子也主张培养君子和贤士。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持至养气,动心忍性,反求诸己。这些方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教育重视人伦和谐、强调整体精神的突出特征。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人文主义历史传统根深蒂固,西方自文艺复兴产生人文精神思潮以来,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世俗属性,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在不否认纯洁的宗教道德的前提下,承认和强调人的世俗生活和欲望的合理性。以以人为本、自我实现为目的,并关注人的存在。强调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别,反对盲目崇拜权威,适应儿童的天性,建立自发式教育观。 (2)知行合一与《大教学论》 明清时期,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原理来源于“理学”针锋相对的心学。他的教育原则是知行合一,主要针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说而提出的。王守仁虽不反对读书,但绝不以读书为学问,读书不过是收敛心思,在学习过程中占很小一点地位。学习既是学做人,便不能离开躬行实践即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观。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17~19世纪的西方社会。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系统论述了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高度评价了教育的作州。首先,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其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教育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有相似性,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科的独立。 (3)五育并举与实用主义 蔡元培在民国时期的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西方近代哲学观和政治观出发,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个方面,他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和谐、健全的发展。提倡“五育”并举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育)。这种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进步的教育观,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定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即折射出其观点的影响。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与中国不同,西方社会主要提倡实用主义的教育观,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用三个命题对教育的本质作出了回答:第一教育即生长;第二教育即生活;第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总之,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4)一个国家的教育观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中、西方的教育观都有各自的优点,又有各自所需完善之处,中国重和合、重德治,有利于国家教育的统一发展,对社会的稳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西方人重个体、重法治,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但一定程度上忽视整体的发展,导致个人主义的膨胀。中西教育观虽然不同,但并非是完全对立、相互排斥的,所以中国与西方教育交流中。双方教育观可以不断融合,这种融合并非对本国教育观的一种否定,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所以中西教育观融合有利于中西之间的教育交流,有利于中国与曲方各国的社会的发展,并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9c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