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世界目前至少有12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到42亿。中国目前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若按我国政府年人均收入683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线,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

admin2018-10-30  74

问题 材料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世界目前至少有12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到2015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到42亿。中国目前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若按我国政府年人均收入683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线,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额则不少于2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
    材料二:西部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目前,全国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县有258个,西部地区就占224个,占民族贫困县的86.8%。这里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还有相当的贫困深度。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众多,并且集中连片分布在各省区的贫困地区。各省区的省级贫困县主要也是民族自治县,有的贫困状况甚至超过国家级贫困县。另外,非贫困县和散杂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
    提问: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上述问题。(华中农大2011年研)

选项

答案贫困问题是影响当代中国社会乃至全球运行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 (1)贫困的概念 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通常,人们将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或支出低于某一水平定义为贫困。 (2)贫困的类型 ①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a.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在测量绝对贫困标准时,一般只考虑为了维持身体健康而绝对必须购买的物品,并且所购买的物品应当是最简单、最经济的。 b.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②初级贫困与次级贫困 a.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当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 b.次级贫困是由于不当的消费行为所导致的。也就是说,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本来可以使其免于贫困,但是,由于他们在非必需品方面花费太多,从而使自己陷入贫困。 ③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 从贫困状况持续的时间上看,有些学者区分出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两种类型。 a.一般而言,个人或家庭由于意外损失、失业、特定时期内供养人口过多以及其他因素,都会导致收入的下降或开销的增加,从而有可能使其生活水平下降,陷于贫困。但是,随着相应条件的改善和风险的消失,个人或家庭又会很快摆脱困境,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可以看做是过渡性贫困。 b.持续性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 ④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 从贫困认定与测量的角度看,可以将贫困状况区分为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两种类型。 a.公开贫困,大体上是指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b.隐蔽贫困是指难以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使用一般的人均指标完全可能掩盖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财富或收入分配非常不均的情况下。 ⑤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 由于贫困体现为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源,而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又可以区分为制度因素、区域因素和个人因素,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可以根据贫困的成因,将贫困区分为制度性(结构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 a.制度性(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b.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c.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域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⑥国内贫困与国际贫困 进行国际贫困问题研究时,有必要区分国内贫困与国际贫困。 a.在讨论中国农村与城市的贫困问题时,实际上是在讨论国内贫困问题,即在国内居民的财富与收入分层中,有一部分人处于分层结构的底层,缺乏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资源。 b.在一个开放的国际社会中,分析国内贫困问题,同时需要国际的视野。如果放眼世界,与其他发达或半发达国家相比,整个中国都是发展中的穷国。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讨论的就是国际贫困问题。 (3)关于贫困的理论解释 ①个体主义解释。按照个体主义的解释,任何人都有同样的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人陷于贫困,那肯定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个人经济上的失败、遗传因素、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不良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等等。接受这种解释的人,认为贫困是由穷人自己造成的,往往不满意政府针对穷人的福利计划,认为这类计划实际上是在鼓励穷人继续其不适当的行为。 ②贫困文化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穷人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诸如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等等。此种类型的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对穷人的后代产生影响,从而代代相传,贫困本身也就得以在此种文化的约制与保护下不断延续。刘易斯还认为,贫困文化是全世界许多城市穷人的共同特点。按照贫困文化论的观点,要消灭贫困,不能仅在物质上帮助穷人,还需要彻底改造贫困文化。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脱贫。 ③结构性解释。当代冲突学派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穷人由于在社会的经济过程、政治过程以至社会生活中所拥有的资源很少,长期处于无权、受忽视和受歧视的状况,不能维护和获取自身的正当利益,所以陷于贫困,甚至长期延续其贫困状况。因此,反贫困的重点在于调整社会资源分配,特别是权力资源的分配,通过各种组织与制度创新,增进穷人的权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机会,维护和获取正当利益,摆脱其贫困状况。与冲突学派相对,功能主义社会学家认为,贫困是所有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普遍存在证明了其自身的合理性,即它对社会系统一定发挥着某种功能,满足着社会运行的某种需要。按照功能主义的观点,反贫困不仅不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很难奏效的。 (4)解决贫困问题的意义 ①通过扶贫努力促使全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释放消费潜力,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 ②通过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正确的财富观念,促使效率的更快增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③通过扶贫努力,营造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自觉提高办事效率,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 (5)中国扶贫的政策 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的核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 ①“造血式扶贫”。1986年以后,中国每年拨出144亿元专项资金,进行开发式扶贫,即变“输血”为“造血”,目的在于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让他们的脱贫努力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现在,扶贫不再是简单的一种模式,而是输血加造血的双重保证。比如:在全国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输血方式,但它满足了老弱病残这些无劳动能力人口的最低生活要求。 ②开发式扶贫。“造血”和“输血”相辅相成、偏重“开发式扶贫”的扶贫新模式,使得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下降。除了注重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之外,我们还要加大贫困地区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6)中国扶贫工作对世界贫困问题解决的贡献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工作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充分认可。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Zs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