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电脑20台,向乙公司签发金额为1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丁公司在汇票上签章承诺:“本汇票已经本单位承兑,到期日无条件付款。”当该汇票的持票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时,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三第31题)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电脑20台,向乙公司签发金额为1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丁公司在汇票上签章承诺:“本汇票已经本单位承兑,到期日无条件付款。”当该汇票的持票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时,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三第31题)
admin
2021-11-02
38
问题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电脑20台,向乙公司签发金额为1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一张,丁公司在汇票上签章承诺:“本汇票已经本单位承兑,到期日无条件付款。”当该汇票的持票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时,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三第31题)
选项
A、如该汇票已背书转让给丙公司,丙公司恰好欠汇票付款人某银行10万元到期贷款,则银行可以提出抗辩而拒绝付款
B、如该汇票已背书转让给丙公司,则甲公司可以乙公司交付的电脑质量存在瑕疵为抗辩理由拒绝向丙公司付款
C、因该汇票已经丁公司无条件承兑,故丁公司不可能再以任何理由对持票人提出抗辨
D、甲公司在签发汇票时可以签注“以收到货物为付款条件”
答案
A
解析
票据抗辩有对物抗辩和对人抗辩之分,对人的抗辩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为:在直接当事人之间,如果存在票据义务人未受领对价或已经进行了相当于票据金额的给付时,票据债务人可以提出抗辩。另依据《票据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故A项正确,C项错误。
依据《票据法》第13条第1款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可知,甲、丙问由于不存在直接债权债务关系,抗辩被切断,B项错误。
依据《票据法》第22条规定:“汇票必须记载下列事项:(一)表明‘汇票’的字样;(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三)确定的金额;(四)付款人名称;(五)收款人名称;(六)出票日期;(七)出票人签章。汇票上未记载前款规定事项之一的,汇票无效。”可见,出票附条件的,票据无效。D项与该条第(二)项规定不符,不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fuU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试卷二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试卷二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哪一情形构成重大误解,属于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卷三2012年真题试卷第3题)
关于司法和司法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年试卷一第47题)
甲公司开具一张金额50万元的汇票,收款人为乙公司,付款人为丙银行。乙公司收到后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丁公司。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卷三2011年真题试卷第32题)
关于海洋运输货物保险,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一第43题)
关于破产案件受理后、破产宣告前的程序转换,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卷三2009年真题试卷第30题)
香根餐饮有限公司有股东甲、乙、丙三人,分别持股51%、14%与35%。经营数年后,公司又开设一家分店,由丙任其负责人。后因公司业绩不佳,甲召集股东会,决议将公司的分店转让。对该决议,丙不同意。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三第28题)
黑土公司获得一种新型药品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权后,发现市场上有大量白云公司制造的该种新型药品出售,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白云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依据新修改《专利法》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卷三2009年真题试卷第17题题)
某建设项目进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赵村的集体土地。用地单位就此向李律师咨询。李律师的下列哪一意见是正确的?()
随机试题
女性患者,35岁。上颌窦鳞癌同步放化疗后4个月复查,患者鼻腔脓性分泌物较多,食欲不佳。胸部CT示双肺多发小结节,考虑为转移性病变。关于该患者下一步的治疗原则应该是
如果甲公司违约,乙公司提起诉讼,下列不具有管辖权的是()人民法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编制设计任务书属于建设工程项目的()
发生盘亏和毁损的存货,报经批准可转作管理费用的有()。
以下不属于商业银行类型划分方式的是()。
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时,应当对旅游合同的具体内容做出()的说明。
常用的岗位评价方法有()。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效应”属于()防御机制。
古代有一个皇帝命令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八员大将陪同他外出打猎。经过一番追逐,有一员大将的箭射中了一只鹿,但究竟是哪一员大将射中的谁也不清楚。这时候,皇帝叫大家先不要看箭上刻写的姓氏,而要大家先猜是谁射中的。大将们众说纷纭。赵说:“或
32()是对违法犯罪行为施加影响最普遍、最直接、最及时的力量。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