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admin2019-08-01  18

问题 试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选项

答案(1)教育的作用。梁启超从救亡图存的角度,对教育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开民智”,继而“伸民权”。国家的强弱取决于民权的多寡有无,而民权有赖于民智的开发。他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梁启超把教育视为关系到国家兴衰和强弱的重要大事,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试图通过教育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典型“教育救国”思维在实践中无疑是行不通的。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划等号,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 (2)教育目的。基于“开民智”的思想,梁启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新民”。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因而他认为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提出模仿日本的学校制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5岁以下为“幼儿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园教育;6~13岁为“儿童期”,受小学教育;14~21岁为“少年期”,受中等教育或相应的师范教育、实业教育;22~25岁为“成年期”,受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分为文、法、师范、医、理、工、农、商诸科。他还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师范教育。梁启超充分肯定了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一文,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类教育发展的基础,文章中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在他设计的教育制度中,包括有从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直到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体系;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在兴学次第上,他主张师范教育应先于大学之前与小学同时开办,首先培养小学教师。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 (5)女子教育。梁启超是积极提倡开展女子教育的思想家之一。1896年,他撰写了《论女学》一文,对女子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还认为中国女子不学正是造成国家贫弱的原因之一,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认为这是“祸天下之道”;提倡女教,开展女子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加社会生产,又可以和睦家庭。女子教育应与男子教育平等。 (6)儿童教育。粱启超特别重视儿童教育,认为“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体现在《论幼学》一文中。他对封建教育摧残儿童的弊病进行了深刻揭露,十分赞赏西方的儿童教育,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中西兼学;课程的编排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难度适中,循序渐进;改革教育方法,以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反对体罚,强调减少课时,充分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外活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kg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