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工程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 )年。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 )年。
admin
2019-08-14
38
问题
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 )年。
选项
A、25
B、50
C、70
D、100
答案
B
解析
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A.1.2条,应选B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4cf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知识(上午)题库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分类
0
专业知识(上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相关试题推荐
某铁路桥梁桥墩位于无冲刷的中密碎石土地基上,采用明挖基础,基础尺寸为4.6m×8.1m,基底埋置深度为3.6m。已知地基的基本承载力σ0=400kPa,地基土为均质碎石土,取γ=20kN/m3。试问:该地基的容许承载力[σ](kPa)最接近下列()
某铁路锚定板挡土墙墙高H=6m,墙面板上由填料产生的主动土压力的水平分力为410kN/m,土压力增大系数为1.2。试问:墙面板上由填料产生的水平主动土压应力σH(kPa)最接近下列()项。
铁路路基通过多年冻土地区,地基土为粉质黏土,相对密度为2.72,ρ=2g/cm3,冻土总含水量w0为40%,冻土起始融沉含水量w为21%,塑限含水量w0为20%。试问:确定其融沉系数δ0和融沉等级为下列()项。
某建筑地基为一般黏性土地基,采用单桥静力触探试验,单桥探头率定系数为1000kPa/με,其初始读数为1.0με,实测探头的比贯入阻力应变量为4.2με。试问: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最接近于下列()项。
某钻孔灌注桩,桩长15m,采用钻芯法对桩身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共采取3组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单位:MPa)分别为:第一组,45.2,44.8,46.2;第二组42.9,43.2,41.7;第三组,40.8,41.3,42.7。试问:该桩身混凝土强度代表值f
某海港工程地基处理采用振冲置换法,桩土应力比为2:5,桩间土黏聚力标准值ss=12kPa,桩体材料内摩擦角标准值φp=20°,桩间土内摩擦角标准值φs=12°。已知桩体直径为1.0m,单桩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为2.0m。试问:该复合土层内摩擦角标准值φ
某河港码头建筑物地基为均质土地基,tanδ=0.0,地基土的黏聚力标准值ck=15kPa,内摩擦角φk=15°,建筑物基础的计算面宽度Be=6.0m,计算面以上边载qk=150kPa,计算面以下土饱和重度为20kN/m3。经计算,地基土处于极限状态下的Nγ
某河港码头建筑物地基为均质土地基,tanδ=0.0,地基土的黏聚力标准值ck=10kPa,内摩擦角φk=12°,建筑物基础的计算面宽度Be=6m,计算面边载qk=120kPa,计算面以下土的饱和重度γsat=19kN/m3。试问:该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竖向应力
某场地地面下的黏性土层厚5m,其下的粉砂层厚10m。整个粉砂层都可能在地震中发生液化。已知粉砂层的液化抵抗系数Ce=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范围深入其下的非液化土层中。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1989),由于液化影响
某建筑物条形基础,埋深1.5m,条形基础轴线间距为8m,按上部结构设计,传至基础底面荷载标准组合的基底压力值为每延米400kN,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估计为200kPa,无明显的软弱或坚硬的下卧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进行详细勘察时
随机试题
简述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瓷全冠肩台预备唇、邻、舌面磨成的角度是
某乳癌患者,病检发现癌实质多,间质成分少,癌细胞呈片状或巢状,中央有坏死,间质无淋巴细胞浸润,应诊为
矿物磨片时的标准厚度是
田先生从2006年年初开始,每月月初到银行存入1000元,银行给出的名义年利率是5%,半年复利,如果不考虑相关税负,田先生在2008年年末收到的本利和是()(答案取最接近值)。
张先生是一家软件公司的经理,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制作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系统。因为很多客户在外地,所以张先生经常要出差签约,因而对于员工的指示非常简略,例如只向下属告知客户的要求和项目的截止期限。由于公司规模不大,张先生和下属们的关系很好,经
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中,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时,本月的完工产品成本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
某公司属于一跨国公司,2015年每股收益为12元,每股资本支出40元,每股折旧与摊销30元;该年比上年每股经营营运资本增加5元。根据全球经济预测,经济长期增长率为5%,该公司的净投资资本负债率目前为40%,将来也将保持目前的资本结构。该公司的B值为2,长期
小学生中,男生的注意广度高于女生。()
歌剧《五洲人民齐欢笑》选自《刘胡兰》。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