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李桢(明) 宋二苏氏论六围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

admin2017-11-15  38

问题                                     六国论
                                            李桢(明)
   宋二苏氏论六围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日,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本文主要采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将本文与苏洵的《六国论》进行比较,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和李桢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苏洵为何会提出此种观点。

选项

答案 对比论证。文中指出六国与秦的异同点,从中得出六国灭亡的原因: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本文分析精当,论证严密,在质朴的语言中表达对暴政的强烈憎恶之情。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李桢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苏洵生活在北宋时期,朝廷每年要向别国馈赠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他国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诸国环伺,朝廷推行贿赂求和的政策,导致国家积贫积弱,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b1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