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2010翻译硕士真题】 请以“论通俗文化现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汉语议论文。角度自选,要求论点明确,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admin2014-08-30  63

问题 【南京大学2010翻译硕士真题】
请以“论通俗文化现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现代汉语议论文。角度自选,要求论点明确,结构合理,语言流畅。

选项

答案论通俗文化现象 1994年,北大的一群年轻博士重新评定“20世纪文学大师”排位时,将金庸排在鲁迅、巴金、沈从文之后,位列第四,引起轩然大波。此举之所以大震文坛,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金庸先生是一位纯而又纯的通俗文学家,“难登大雅之堂”,将其与诸位庄严肃穆的作家同列前席实属匪夷所思,此乃人们骨子里对通俗文化的不屑和鄙夷所致。然而,纵今观古,多少名家典籍与文化经典不是出于通俗易懂的民间之作;环顾当下,人们无不因通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广泛传播而获益匪浅。面对当今纷繁绚烂的通俗文化,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通俗文化的定位

解析 (一)材料分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没有提供图画、文字材料等参考和限定。分析题干,我们可以看出题目的要求有如下几点: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是议论文;角度不限;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是评分标准。
“通俗文化现象”是文章的题目,是全篇的关键词,但不是论点。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角度自选”,我们在选择论点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掌握的相关材料作出决定。一般来说,若兼顾正反两个方面,则材料的选择会宽泛些,但同时会增大沦证过程的难度;若单从正面或反面一个角度展开,对论据的要求又会提高。因此,针对这类题目,在实际操作时要结合自身情况灵活掌握。
真题范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这篇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多数人都对“通俗文化现象”抱有偏见。接着提出一个事实论据相对比,指出应该正确看待“通俗文化现象”。接下来第二自然段展开文章的主体,连续使用了五个事实论据,论据的选取颇具眼光,展示了作者较深厚的文化功力,有助于夺取高分。在第三自然段进行文章的收束工作,引用文学大家的评论增加说服力,做出点评和结论。文章结尾与文章开篇相呼应,使得整体结构更加严谨,并且巧妙的使用了反问句式,发人深省,令人同味。
(二)名言警句
1.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
2.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3.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
4.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5.观众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在接受文化产品的时候,大众并非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助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具有抵抗性和颠覆性的。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也在对文化产品进行利用和转换。大众对文化商品的选择与利用,体现了大众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能动性。——费斯克
6.过犹不及。——孔子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
8.俗文学首先必须是民族文学,必须反映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缺失了“民族的”这个字便“俗”不起来。——吴小如
9.“通俗”云者,应当是形式则为“妇孺能解”,内容则为大众的情绪和思想。——茅盾
10.阳春白雪,而和者寡;下里巴人,而和者众。——屈原
11.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鲁迅
12.通俗并非庸俗。《水浒》在中国民间是通俗的读物,但何尝庸俗?反之,明清的才子佳人小说,庸俗已极,可是一点也不通俗。——茅盾
13.第一个特质是大众的。她是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且为民众而生存的。她是心众所嗜好,所喜悦的;她是投合了最大多数的民众之口味的。故亦称为平民文学。其内容,不歌颂皇室,不抒写文人学士们的谈穷诉苦的心绪,不讲论国制朝章,她所讲的是民间的英雄,是民间少男少女的恋情,是民众所喜听的故事,是民间的大多数人的心情所寄托的。——郑振铎论“通俗文学”
(三)素材
1.1994年,北大的一群年轻博士重新评定“20世纪文学大师”排位时,将金庸列在鲁迅、巴金、沈从文之后,位列第四,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意味着有头脑的人对文学本质及其发展历史的清醒认识,这才是真正的“解放”。
2.美国媒体曾经列出20世纪最重要的通俗文化现象,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电视,紧随其后的还有摇滚乐、网络、电台、快餐文化等等,每一种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3.何为“通俗”,“通”者达也,也就是创作的作品和接受的对象即读者之间,应该是交流大于障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最佳欣赏效果。“俗”者,大众也,能将说的写的东西为大多数人接受、喜爱并产生思考,本身就不是简单的事,在人类群体中,“大众”才是真正的绝对概念,而“精英”永远只能是相对概念。正因为“大众”是永恒的绝对多数,通俗文化将永远存在。
4.《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从民间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就占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而言,在产生之时,就是不折不扣的通俗小说,真的是难登大雅之堂。而在今天,哪一样不是让人肃然起敬的“高雅文学,,?美国的“蓝调音乐”(B1ues)今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高级音乐范式,也说明了通俗与高雅在时间因素中的奇妙的相互转化。
5.从空问因素来看,随着不同地域尤其是国家的变化,通俗与高雅艺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比如,名满天下的《飘》(G0newiththeWind),在美国人眼里大概只是部家庭妇女读读的通俗小说,然而传人中国以后,就俨然成了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再比如,被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大师伏尔泰极为欣赏并改编为歌剧的《中国孤儿》,它就取材于我们的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而这样的作品,本就是在戏班子里演给老百姓看的,这不是通俗文学又是什么?
6.什么是通俗文学?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自己独一无二的欣赏价值,这是任何一种别的审美价值所不能替代的。对中国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中国本土化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呢?这当属武侠小说。“侠文化”是中国本位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与之看似相近的欧洲骑士文化、日本武士道精神,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骑士阶层是为特定的贵族宗主服务的打手阶层,武士道精神更为极端化、更具攻击性,他们都是直接参与贵族阶层的攻伐与镇压的。两者无论是独立的人格精神还是对强权与暴力的抗争,都是极度匮乏的。对“侠”的内涵的察觉,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对“侠”的抗争性可谓一语中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中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夫者有取焉。”“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羞伐其德。”这恰恰就是中国“侠”最可贵的精神本质。中国的“侠”由于其独立、抗暴、仁义而使“侠精神”、“侠文化”牢牢扎根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在中国历史上,小到拯救个体弱者,如拳打镇关西的鲁提辖;大到胸怀天下创造历史,如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都是让人振奋的人物。本就已显得庸俗、猥琐、懦弱、鄙陋的中国人,缺失了“侠”的精神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可怕的社会格局。
7.通俗文化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东西,任何文化都是从通俗文化开始,来自大众,经过时间的历练,最终走向高雅文化,又远离大众。所谓高雅文化不过是某些已经逐渐不适应现实,开始离开大众生活的东西。从通俗到高雅再到消亡,不过是文化在社会中的一种新陈代谢。比如,所谓国粹京剧,当年也不过是街头文艺。《诗经》够高雅了吧,当时不过是民歌。现在,金庸的武侠,也正在日益向高雅迈进。因此,可以认为,俗文化、俗文学是孕育催生高雅文化、高雅艺术的母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k5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