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0-03-17  4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但在我国的这一保障制度有其先天不足的问题:其一,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对不同的社会成员的对待是不平等的。首先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不平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实质是城市保险和城市福利;其次是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平等,社会保险实质是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人员的保险。其二,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改变了其初衷,不是向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倾斜,而是大幅度地向高收入的城市居民倾斜。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我国现行的各项保险制度实施的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和区县以上大集体企业的职工,区县以下小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很不健全,私营企业、城镇个体劳动者和广大农民基本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②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内实行,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③社会保障缺乏法律保证。社会保障受地区财政能力的影响,抚恤救济标准提高缓慢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证保值增值。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投资风险和增值的高要求,使社会保障基金变为烫手的钱。④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发展的方向,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向居民、由单一支柱向多层次体系的重大转变。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的一项经济制度,具有保障居民基本生活、调节收入分配、拉动经济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中央重视,社会关注,人民关心。
   2.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覆盖面窄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各类人群纳入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但城乡统筹不是城乡统一,城乡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情况不同,城乡居民在现阶段享有的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会有所区别,不可能是一个标准。在城镇,应当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把各类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都纳入覆盖范围,同时抓紧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紧研究制定城镇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困难集体企业和无工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在农村,应当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做到即征即保,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3.近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接近20%,职工工资增长较快,而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仍然较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的标准也都较低。因此,在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从制度层面讲,一是要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参保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人们参保缴费;二是要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基本保险、保障形式单一的局面,推进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三是要建立保障费用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职工工资、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和提高保障水平+当然,保障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保障过高,就会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实际上难以做到;保障过低,又难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的作用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4.党的“十五”以来,我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年均增长21.5%,支出年均增长18.4%,积累年均增长34.9%。这种收大于支和积累逐年增加的形势,为确保社会保障支付提供了资金保证,但基金总量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要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保障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工作,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近年来,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基金安全程度逐步提高,基金管理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地方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规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挤占挪用基金。现阶段,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队伍建设,开展基金安全教育活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挥行政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重视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在社会保险基金中,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是长期积累型基金,能否做到保值增值,直接影响到职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也关系到未来的支付能力。随着个人账户逐步做实,要制定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既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又确保获得较好的收益,避免基金贬值。
   5.2006年对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1 800万退休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11%的退休人员希望在退休人员公寓养老,有8%的打算聘用养老护理员。这说明,兴建退休人员公寓和开展老年护理有较大的需求,开展这两项工作还可以增加1 0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
   6.我国人口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国情。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是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特点。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呈加速发展态势,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紧迫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从解决城镇社会保障问题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转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7.要建立适应当前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学者建议从如下三方面做工作。加快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①扩大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③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④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定期调整的制度。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应考虑和落实以下改革。①扩大实施范围。一方面,抓紧完善国有企业中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另一方面,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②提高基金的社会化统筹程度。失业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全社会统筹。③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④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逐步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①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在城乡各地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农村贫民救助、“五保户”救助、灾民救助、城镇生活困难职工救助等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遵循反贫穷、积极救助等原则,科学地确定实施范围和生活待遇标准。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优抚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科学地制定社会优抚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优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专项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立法,使退役官兵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措施。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革无偿分配住房的制度,提高现时过低的房租,公平出售新旧住房,发展住宅产业,将住房分配逐步纳入市场化轨道;二是改财政补贴“暗补”为“明补”。
   8.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中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古语大家都十分熟悉,表达了古人对社会和谐的憧憬,也反映了古人对良好的生活保障的期待。
   一般说来,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予以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提出得比较晚,但历史上出现的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的制度和机构,实际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当时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们开始探索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相继建立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制度。
   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概括起来,社会保障制度有以下4个作用。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社会保障,民安所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功能就是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人民群众有生活来源,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安全网”。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最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减少贫困,适当缩小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这样,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目前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而且能够增加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一定程度上激发我国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又可以避免社会消费的过度膨胀,引导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实现更好地发展。
   四是“稳定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此外,积极鼓励先富的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帮助那些困难群体,也可以融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社会不同阶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体系应是以弱势群体为重点保障对象,以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风险为基本出发点,以提升生活质量为高层次追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架构。其保障对象不应是某些特定人群,而应是防范和化解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遭遇的各种社会风险。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要“以预防为基础分层保障”,因为社会风险往往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需要通过社会预防、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服务等多层次予以适度保障。在此基础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分步进行。第一阶段,以统筹规划、预警反馈和高效运转为原则,设计出构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科学架构的具体方案;第二阶段,制定各地实施细则;第三阶段,根据执行情况,调整完善方案,然后为社会保障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9.“交上十元钱,看病管一年!”这是不少农民兄弟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生动描述。从2003年1月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点。这项制度的主要做法是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农民个人只要缴纳10元钱,就能享受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双重补贴,最多可获得上万元的补助。截至2007年3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的2 319个县(市、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占全国总数的81.03%,有6.85亿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近80%。预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将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推进,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剪影。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有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左右,社保基金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截至 2006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18 766万人、15 732万人、11187万人、10268万人、6459万人。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8 626亿元,支出6472亿元,共积累 8 239亿元。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5 374万人,积累基金354亿元。
   在社会救助方面,初步建立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政策优惠和社会互助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城市有2 240.9万人、农村有1 509.1万人被纳入“低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1 249.8万人次农民、85.6万人次城市居民分别从医疗救助中受益。未开展农村“低保”工作的地方,775.8万人得到了特困户补助。
   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慈善事业进入政府全面推动的新阶段。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收养性福利单位4.2万个,床位187.1万张,收养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147万人。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3万个,接受捐款捐物折合约100亿元。
   10.客观地讲,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即使在城镇,也有不少居民依然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外。到2006年年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职工,分别只占到城镇就业人员的66.3%和55.6%。而且,从长远来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将承受来自三个方面的巨大压力。
   一是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11%,预计到2020年比重将升至16%,达到2.4亿人。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二是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问题更为凸显。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全国职工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比例还要高。然而,长期以来,相当数量的非公有制职工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在当前情况下,如何把这些人纳入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速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新问题。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 57 706万人,未来15年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将年均增加l 300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亟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另外,目前失地农民有4 000多万人,每年还有l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已成为产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人口设计实施的,如何适应城镇化过程中数亿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需求,是一个重大课题。
   11.2007年7月,国务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并将在3年内全面推开,2亿多城镇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将可享受大病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实施和推开,意味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实现城镇居民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
   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覆盖城乡居民”是我们党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应该说,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目前有许多有利条件。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到2006年年底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20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这为我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实事求是地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面的作用。
从世界其他国家来看,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发展目标。一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目前,我国财政在这方面的投入偏少,2006年的比重不到13%,低于许多国家。二是科学规划,使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有计划地把应该纳入而未纳入的人切实纳入进来,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不断做大做强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社保基金的监管力度。2006年的上海社保基金案,以及国家审计署查出省级社保基金违规金额70多亿元,都暴露出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升基金的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基金管理的公开、透明,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快出台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慈善法等法律,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同时要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清理社会保险关系等方面的监察执法,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2.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 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目前全国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约2 200万人,属在低保标准很低基础上制度覆盖的最困难人群。全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3亿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约9 000万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专家们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存6种缺陷,如规定的待遇水平较低、远未实现全覆盖、严重的城乡失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保问题突出、对贫弱人群的发展权保障严重不足、对贫弱人群的福利服务严重不足等。
13.杨春杰,山西省孝义市建安公司下岗职工,妻子残疾,有一个正上初中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采访时,这位中年汉子流露出的是满足与平静。他说,由于享受城市低保,全家每人每月能领到80元钱,还有5元的自来水补贴和15元的肉禽蛋补贴,生活问题基本能解决。
在孝义,像杨春杰这样享受城市低保的有5 000多户近万人,他们中有企业“4050”人员、残疾人、单亲家庭等六类。政府对他们实行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标准,为此财政每月要支出保障金65万多元。
   针对农村长期存在的因病、因灾、因残等突发因素致贫的问题,孝义市在农村特困救助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行分类救助,按季发放。。目前全市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万人,每人每月能领到50~120元的低保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筑起维护农村稳定的一道防线。同时,孝义市启动国有集体改制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个人每年缴纳50元,市财政每年补贴100元,5 000名改制企业职工就能享受到最高3万元的医疗补偿。据悉,该市还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全民医保。目前,全市已有4万多人次得到补偿,补偿金额达520余万元。预计今年农村居民的参合率将达到98%以上,30万农村居民将从中受益。
14.眼看就要过年了,山东省文登市埠口港驻地的聋哑人邱涛一家开始为置办年货发愁了。这时候,他收到了民政部门发放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一卡通,得知今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80元,高兴得连连用手比划:好事,好事,咱的生活水平也是步步高。
提及低保,家住天福街道办事处北潘家村、今年54岁的唐永科更是感同身受。他由于身体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陷入困境。通过低保审查,被列入低保范围,有了生活保障。文登市民政局局长姜浩宁介绍说,为让城乡困难群众过得好,市里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分别调到每人每月 280元、每人每年1 000元,城市每人每月增加40元,农村每人每年增加200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 400元、1 400元,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同时,扩大保障范围,重新进行调查摸底,尽量做到应保尽保,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由3 527人增到9 774人。为此,全市全年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将达到477万元,是去年的3倍多。
   在文登,除了城乡低保对象这一弱势群体,普通市民新年伊始也感受到了新变化,遇到了不少好事、新鲜事,事事都关乎切身利益。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码的同时,新的城镇医疗保险办法、生育保险办法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大幅增加,职工、农民养老保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随之扩容,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给定资料9~12”涉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了广大农民看得见的实惠,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农村老年人、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等重要群体却并未得到有效保障,请阐明对这些群体提供保障的重要意义并对此提出对策。
   要求:(1)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2)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农村老人、农民工、失地农民这三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同其他已经受到较好保障的群体一样具有重要意义。①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关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向来提供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自然不应该厚此薄彼,因此,对这些群体也应该一视同仁地予以保障。②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关乎社会公平度的体现。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他们同样有权利得到与别的群体相同的关怀与保障,而不应该因其身份、职业等原因而差别对待。③为其提供社会保障关乎社会稳定大计。这些群体涉及人数巨大,而且都处在社会的底层,是社会基本细胞的构成部分,如果不能对其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一旦实际生活中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时,社会稳定基础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对这些群体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要提供有效保障,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①在观念层面,一定要认识到对这些群体提供社会保障的重要性。②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将农村老人包括在内,而且区别是否有子女赡养等不同情况实行不同标准的保障政策。③在城镇建立农民工与城镇工基本相同的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④对失地农民要建立更加完备、更加细化的保障政策,如转为城镇户口、推荐就业等,从长远着眼使其能重谋职业。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和提出对策题。分析的重点是这些群体的保障对于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提出对策时重点要从观念、制度、措施、督查等环节人手,确保提出的对策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Q8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