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1937—1945年间苏日、苏中的关系。

admin2017-08-18  51

问题 论述1937—1945年间苏日、苏中的关系。

选项

答案(1)苏日关系:1937—1945年,苏联坚定地奉行其远东政策,在对日关系上表现出了复杂的两面,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另一方面,苏联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谋求对日妥协而不断侵犯中国主权。具体表现在:①对日采取绥靖政策。继“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采取中立措施外,并重申这一立场,表示对满洲事变采取严正的不干涉政策。②策划新疆和外蒙独立,签订“满蒙边界协定"。③1941年,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当局对《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背叛。 (2)中苏关系:抗日战争时期,来自于苏联与日本矛盾的变化,中苏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改变了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对日本的“不干涉政策”,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华军事援助。苏联从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中国抗战以很大的支援。苏联与国民党政府先后签订了多项协定,向中国贷款4.5亿美元,同时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物资。苏联在舆论上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声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37年8月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给了日本法西斯当头一棒。这一切使中国人民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②第二阶段,从苏德战争爆发到德黑兰会议召开前。苏联为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减少了对华援助,并要求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集中兵力攻击中苏边境的日军,并向中共再度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对国民党发动的反共摩擦视而不见,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这一时期,苏联要求其他国家的斗争服从于他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对华政策脱离中国实际,并带有明显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③第三阶段,从德黑兰会议到日本投降。1943年底,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参加了德黑兰会议,此后,苏联从战略利益考虑,明确表示支持中国国民党,不支持中国共产党,甚至伙同英美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为出兵中国东北,提出了附加的政治条件,严重损害中国主权。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苏联红军在四千公里的战线上,从海陆两个方面分四路进入中国东北,共出动150多万兵力,迅速解放了中国东北和热河,减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牺牲和损失,对于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决定性作用。

解析 所谓的苏中关系,既包括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也包括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的关系,还包括中国和苏联共同参与的一些国际行动,尤其是国际会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fHi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