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dmin2021-06-01  21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苏轼《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遏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第二课,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作“对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1.白露江,水光天。一苇之所如,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目遏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选项

答案1.重点解读 教师课件展示【研讨与练习】中的句子。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句,并说出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加下划线词。 明确: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结构相同,“横”和“接”都是动词,意义相近,都有宽阔、广远的意味。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结构相似,“纵”和“凌”都有任意飘动的意味。 (2)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句,并说出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加下划线词。 明确: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和“友”是近义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沧海”博大;“须臾”短暂,“无穷”永恒。 (3)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句,并说出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加下划线词。 明确: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声”“色”相对。“无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韵味相同、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和句子,构成形式和意义上的对举,起到对比、突出、强调的作用,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 2.分组品味 (1)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 (2)小组合作从文章中再找出几例句子,并品味其韵味。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 (3)请小组代表发言,举出一个文章中的例子,并品味其韵味。 (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品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0kv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