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公务员
试述计算教学为什么要突出算理教学?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算理教学。
试述计算教学为什么要突出算理教学?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算理教学。
admin
2019-05-05
59
问题
试述计算教学为什么要突出算理教学?并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算理教学。
选项
答案
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不清楚算理,知识迁移的范围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一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具体方法如: ①通过教具演示说明算理 如一年级数学初步认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左手拿3支粉笔,右手拿4支粉笔,一共多少支粉笔?先左手后右手,列式是3+4=7,先右手后左手,列式是4+3=7。使学生看到加数的交换,只不过是出示顺序的变化,并不影响计算的结果。通过演示,可以直观形象地说明: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②通过学具操作理解算理 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出示“9+2=?”的算式时,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出和是11。但是教学“9加几”的目的不仅是学生能正确地算出结果,还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具操作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第一步:摆出两堆小棒,一堆9根,一堆2根。第二步:边思考边操作,摆出计算结果。第三步:边操作边口述过程。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第四步:将口述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示出来。通过“9加几”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到教学“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凑十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③联系实际讲清算理 如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进率关系,讲清小数点必须对齐及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④展示思路、弄清算理 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时,往往借助虚线、方框中的算式来阐明算理。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fFq777K
本试题收录于:
小学数学题库教师公开招聘分类
0
小学数学
教师公开招聘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某小学五年级的英语教师在教情态动词“can”时的教学片段:先列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如:Icanswim.Youcanwrite.Janecandance.Thebirdcansing.…分小组讨论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如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传统上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正在“裂变”,探究式教学已渐渐成为教师的首选。请结合你对英语教学的理解,简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提出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有______。
英语教学法中语法翻译法的缺点有______。
某教师教学生写一篇“swimming”的作文,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拟定写作提纲,以此为基础写出初稿。此时学生处于写作的______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请简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时应遵循的原则。
随机试题
中间均衡模型
下列哪种疾病可导致前负荷增加?
肝细胞癌的肿瘤标记物是
下列哪项属于语言交流
在Word中,当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命令后,输入的文件名是一个已经存在的文件,Word会()。
股权投资基金收益分配主体包括()。I.投资者Ⅱ.管理人Ⅲ.服务机构Ⅳ.自律组织Ⅴ.监管部门
银行业执业人员应当了解客户,但不得()。
历史题材作品妇孺皆悦、老少咸宜,自古以来为民众____________________。其优势在于能提供给观众和读者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其故事和人物往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传统,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树,每片叶子的纹理都向你诉说一
Treesareusefultomaninthreeveryimportantways:theysupplyhimwithwoodandotherproducts;theygivehimshade;andthe
Itisgenerallyacknowledgedthatyoungpeoplefrompoorersocioeconomicbackgroundstendtodolesswellinoureducationsyste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