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 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

admin2018-05-08  25

问题 材料1
    塞罕坝机械林场(以下简称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坝上地区。“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哨鹿设围狩猎之地”。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藐视自然,违背规律,大自然的报复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袭来:百年间,塞罕坝由“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西伯利亚寒风长驱直入,推动内蒙古浑善达克等沙地沙漠南侵,风沙紧逼北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务林人顽强地扎下根来,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种下恢复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信念。“美丽高岭”重现生机。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木材生产是一个重要任务,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4日
    材料2
    “自古极尽繁茂,近世几番祸殃。水断流而干涸,地无绿而荒凉。哀花残叶败,惊风卷沙狂,感冬寒秋肃,叹人稀鸟亡。悲夫!”这是今天刻在一块巨石上的《塞罕坝赋》中描述的55年前满目疮痰的塞罕坝。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上坝造林,挑战他们的不仅有高寒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有最初连续两年低于8%的造林成活率带来的沮丧与迷惘。已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能不能人工修复成功?荒山沙地能不能变回绿水青山?这是塞罕坝提出的生态之间。在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是新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开始,实际上也让塞罕坝成为新中国大规模生态修复的一个实验场。信心,来源于“誓将荒地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来源于“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的奋斗精神,也来源于尊重生态造林规律的科学态度。
    ——摘编自人民网,2017年8月3日
为什么说人工修复成功的信心来源于坚定信念和奋斗精神,也来源于尊重生态造林规律的科学态度?

选项

答案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既不是无能为力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应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rpI4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