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晚清以降冗官现象的形成与原因。(复旦大学2016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admin2018-01-12  61

问题 简述晚清以降冗官现象的形成与原因。(复旦大学2016年历史学综合真题)

选项

答案(一)晚清以来冗官现象是清政府面临的一大顽症。这种现象与当时的候补文官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候补文官属于官僚阶层的一部分,是清代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官考核期满以待缺候补身份直接在中央与地方从事工作,待出现空缺后予以递补。但晚清因官员数量与官缺存在较大的矛盾,现有的职位人不敷出,使很多试用期满的官员不能立即到任,只能在中央和地方候缺。在清代,候补文官始终存在。在清代前期,候补官员数量有限,冗官现象并不十分严重。但到了清代中期,即嘉庆、道光年间,因军需较大,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大量通过捐纳的方式售卖候补官职。到了咸丰年间,候补文官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越往后越严重的现象。在同治年间,江苏省出现了候补官员达到近千人,但空余职位仅数十人的严重现象。到了光绪、宣统年间,候补官员的数量达到顶峰。总体说来,从咸丰朝开始候补官员进入到数量大的持续高峰,体现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向,直到清朝灭亡。 (二)原因。(1)开实官捐,政府公开售卖官职。咸丰朝以后,为了平定以太平天国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筹措军费,清政府开始大量售卖官职,是造成大量冗官的原因之一。(2)保举以及滥举官员任职。晚清军事战争频繁,地方势力坐大,特别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大量向朝廷保举官员。左宗棠在一次战争获胜后,一次性保举的人数达到2890人。(3)朝廷的分发、考核、甄别和致仕制度被破坏,使相关规定成为具文,出现了“漏斗现象”,即进入的官员多,而出来的官员少,造成进出比例严重失衡。 可见,候补文官群体数量庞大、素质降低对晚清政治产生的消极影响。这种冗官现象是当时社会反映强烈、官绅讨论最多和朝廷最感棘手的问题,清政府一直试图解决但未能如愿。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3ED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