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8年5月28日晚,微信自媒体公号“视觉志”发布视频类文章《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发无数青年共鸣。有舆论曾质疑,自媒体贩卖焦虑“成瘾”。哪怕是“千夫所指”之下,此类话题的文章阅读量依旧斩获“10万+”。 北京师

admin2020-04-28  23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8年5月28日晚,微信自媒体公号“视觉志”发布视频类文章《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引发无数青年共鸣。有舆论曾质疑,自媒体贩卖焦虑“成瘾”。哪怕是“千夫所指”之下,此类话题的文章阅读量依旧斩获“10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学者王娜博士认为,现代的年轻人与日俱增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而年轻人的焦虑,源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财富标准、成功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巨变。原国家卫计委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高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调查结果。
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黄亚夫说,这些年轻人的焦虑是能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造成的,“面对职业规划时,年轻人看上去充满选择权,但由于他们个人能力和经验的匮乏,实际上又没有选择权。这就造成了一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状态”。
在常人眼里,努力是缓解焦虑最好的良药。有一些年轻人,他们正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曾经试图通过更多的努力去化解这种焦虑,但事与愿违。“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这个话题在知乎平台上有上千条回答,不少网友直呼这句话“扎心了”。
会计、审计、税法、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战略风险及管理……这些考试已经陪伴小高4年了。她想通过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业务能力,跳槽到高薪的公司。于是,她常常在下班后“打卡”网络课程,熬夜“刷题”也是家常便饭。她说:“当觉得自己很努力,却看不到短期回报的时候,对未来的焦虑便如影随形。心态上的反复导致行为上的异常,时而争分夺秒,时而自暴自弃。”
就职于国内某TOP 3电商公司的部门总监小李,面对财富的焦虑,选择了“内外兼修”。“内修”——白天刷各种知识公众号,每晚听各路成功人士“指点迷津”,一度让他有种“智慧爆炸”的快感。但知识的获得感转瞬即逝,真正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寥寥无几。于是他经常切换不同的课程、关注不同的知识公众号,希望找到能“学以致用”的知识宝藏,结果却造成文章草草速读、没有一堂知识课程从头听到尾。而“外修”,则是在下班后,多多结交客户,在觥筹交错中做出业绩。往往在酒局结束后,已经能“看到凌晨3点的北京”了。小李确实通过扩展人脉取得了更好的业绩,但当看到自己日益鼓起的肚腩取代了曾经的腹肌,想到刚刚检查出来的颈椎病时,他又开始焦虑自己的身体健康了。他本以为工作业绩的成就感等同于幸福感,但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却无情地对他说:“你要的幸福是工作给不了的。”“财务自由的幸福也许就是个幻象,焦虑的人生看来永远也不会结束了”,小李似乎已经得出了结论。
黄亚夫这样解读年轻人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在心理学上,幸福感是靠投入得来的。比如说我投入了很多的心血,它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会非常认可,产生价值感。而现在有些年轻人,他们虽然努力,却不专注,他们奔着很多机会去,却没有坚持,没有投入更多的心血。所以就不会产生幸福感的质变,因此焦虑持续存在,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调查者发现,令年轻的调查对象真正感到焦虑的,不是“凌晨3点不回家”的疲惫,而是“我可以更快成功”的想法。小李坦言,当他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尤其是下海创业的朋友,都能迅速积累财富的时候,那种越来越大的差距感,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事业。他们的故事正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王娜认为,“对比”之所以造成“伤害”,是因为现在互联网信息发达,年轻人更容易找到最高标准。这一方面是好事,激励青年更加奋进。而另一方面,相比于物质成功,难以量化的精神成功,更难通过网络进行传达。于是,过度丰富的物化成功案例,催生了物质化的成功观,对比之下,收获幸福感的是少数。对于年轻人的焦虑感,应该适当引导,“从观念上,调整年轻人对于成功的认知。剥离掉功利性、实用性、物质性的因素,成功更应该体现在创造、奋斗、付出、信心、对人性的追求,这些美好品质的获取和实现上”。
黄亚夫也建议年轻人应该给自己的努力贴上积极的标签,“不少年轻人没有把自己当下痛苦的攀爬过程当作取得成功的必修课。因此,他们的工作获得感就会打折扣”。
正如现在的小高,追逐了一圈成功的她,终于学会了如何化解焦虑。“化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再去对抗焦虑,而是先放慢自己追求成功的速度。”小高说,“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把奋斗的过程看作一种收获,焦虑的感觉自然就会减轻。只要我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路上,成功就永远不会偏离。”
2.人们常说,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也代表未来发展的力量。但在当下,青年因困惑和无力感正迎来一场酝酿中的“青年危机”。才刚毕业,就担心起了脱发、枸杞泡水的健康和养生问题。
近日,网络上开始掀起一阵“‘90后’扎心成语”的潮流。如“扶腰而丧”: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90后”全靠一颗以为自己还年轻的心在支撑,事实上无论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一做激烈运动就容易闪到老腰,只好扶腰面壁而丧。
忙忙碌碌却很空虚,想要改变自己却坚持不下去,明知生活不健康却还是放纵自己,在戏谑玩笑之余,我们不禁思考,这些成语不正是我们扎心的生活日常吗?
临近毕业的杨同学觉得,自己也算大学生活很丰富的人,社团、实习、比赛都经历过。但是面临找工作时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工作啊,“985”“211”高校站在了食物链顶端,自己毫无竞争力。很迷茫自己到底该怎么去提升,感觉过往经历好像都不算什么。想用力奔跑,却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
小徐,大学毕业后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因为经常加班,他最大的困扰就是睡不够。至于家里人操心的女友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唯一的爱好就是宅在家里看个片子,睡个觉。公司有末位淘汰制度,同事们都很优秀,自感“压力山大”。焦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词。
小夏正在读研,最近本科室友领证了,接到这个消息,小夏也忍不住焦虑起来。她也希望有个人能陪伴自己一起努力生活,在需要的任何时候给予她支持和安慰,但生活圈狭小,与有些男同学又三观不合,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她感觉自己快要“死而无汉”了。
小婷在上海工作,妈妈心脏病愈发严重,她也想陪着妈妈,在她身边照顾她。可是她自己也好不容易才走出来,能在上海依靠自己独立生活。“我也想把她接到上海来住,甚至如果我有能力,我希望弟弟也能来上海,我们一家人都在上海,可是我也不行,因为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经济情况还很窘迫。”
无论是仍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还是已踏入职场的毕业新人,他们都难逃焦虑的状态,处在一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真空状态。
3.2017年10月,一篇题为《罗振宇的骗局》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提到,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以罗振宇为代表的“文化商人”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对于绝大多数人,听再多的“罗振宇”都不可能成功,因为都是“二道贩子”的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
20多年前,崔健唱出了一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20多年后,世界变化更快,不明白的人也越来越多。知识焦虑者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知识焦虑,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焦虑,是个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只能浅层吸收或难以吸收的一种心理恐慌,也是个人分析、处理、理解信息的能力较差的一种表现。在一个“知识”和“干货”漫天飞舞、扑面而来的时代,如何认识信息,已经不只是拯救焦虑的前提,更是拯救身心健康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长期饱受知识焦虑的困扰,焦虑很可能会演变成为心理疾病。
表面上看,知识焦虑是一种求知饥渴,是个人渴望更多的信息为我所用乃至变成自身的“翅膀”的心态,是正常的自我提升。其实,深层来看,知识焦虑更多源自个人对知识的错误认知。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知识——即使是某一个很小方面的知识相对个人也是无限的,如果在学习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坚定且明确的方向,便会急于找人带路,使自己走出焦虑,却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结果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同时也把自己的钱袋变成别人的提款机。一阵知识的疾风骤雨之后,只剩下一片狼藉。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成熟的知识和学问都有其逻辑演进的内在体系,都有复杂而深入的思考过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缺乏专业、严谨甚至痛苦的训练,难以习得真正的学问。而所谓“干货”则简化甚至省略了其中的复杂和痛苦,貌似节省了时间,令购买者觉得“听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掌握”,从而造成一种短时间内智力快速上升、知识量爆棚的幻觉。其实,没有经过思考而被灌输的“知识”最终不过都是空中楼阁,待楼塌了,还是要面对现实,那时不仅会发现自己没有多大改变,还可能加剧知识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知识付费浪潮下培养了这样一批人:对世界格局无所不知,对如何成长突破了如指掌,对各种学习理论套路如数家珍,但是一到改变自己的处境就疲软乏力,事情没做多少,心气却高居不下,显得非常努力,过得却异常艰辛——投机取巧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当然,知识焦虑还可能源于社交场合中的炫耀需求。无论是为知识付费还是对知识侃侃而谈,都是为了用来证明其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这个角度来说,为知识焦虑埋单,和为奢侈品埋单是一样的,都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不过,再美的装饰也只是装饰,这种“学究天人”的学者只需要几个“愿闻其详”便可以轻轻戳破。
知识是文明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带来了环境的瞬息万变,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都需要首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对时代和社会有自主的观察和判断。这是学习知识的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知识的目标。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世界变化越快,越是要做个明白人,这样才能少一些焦虑,也少一些被忽悠的可能。
4.过去十几年堪称校外培训市场的“黄金时代”。中国教育学会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1.8亿人,中小学课外辅导学生超过1.37亿人次,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已超8000亿元。如果说培训机构早期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大市场需求的风口上,近些年它们显然已不满足于市场的自然增长,逐利的天性最终让不少培训机构走上了歧途,比如人为放大市场需求或日制造泡沫。
最近,有媒体发文揭露了一些培训机构利用软文煽动教育恐慌的现象。“军备竞赛”“阶层竞争”“学历崇拜”“鄙视链”……充满戾气和火药味的字眼,刺激着无数家长的敏感神经,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类网络热文。其实这类文章往往是培训机构炮制的“杰作”,其忽悠人的把戏之所以屡屡得逞,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并毫无原则和底线地反复加以利用。
众多家长被这类宣传软文“洗脑”而不自知,落入了一些培训机构精心编织的商业圈套。其实,这类软文很好辨认,无论采取何种花样翻新的叙事套路,其核心逻辑近乎千篇一律:要让孩子成才,就必须读名校、拿高学历,就必须在中小学一路取得领先他人的成绩……推导至最后,无一例外地都会引向必须、赶紧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这一结论。前面即便有再多精心搜罗的“数据”“案例”和名人名言作铺垫,也不过是“障眼法”和“迷魂汤”,其一切说辞的真正目的,是没有焦虑要制造焦虑,有焦虑要放大焦虑,而家长们的焦虑最终转化为流入培训机构的真金白银。
不要小看这类“地摊成功学”式的宣传套路,其煽动性和蛊惑性足以让众多家长丧失判断力,或被迫随波逐流。毕竟,一旦涉及孩子的前途命运,家长往往很难保持完全的理性与克制。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培训机构和家长“周瑜打黄盖”式的关系,与他人无关。但这些人显然没有想过,如果放任教育焦虑在全社会蔓延,导致其无限膨胀甚至升级为普遍性的教育恐慌,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事实上,近几年其危害已开始逐步显现。当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有的学生过年走亲戚都带着作业。更有甚者,广东梅州一名小学生为了逃避写作业,不惜自导自演了一场“被绑架”的闹剧。而家长们更是叫苦不迭,不仅承担着沉重的经济压力,“陪孩子写作业”更是让众多家长头疼不已。无数家庭陷入“不跟风参加培训会焦虑,跟风则会越来越焦虑”的怪圈。
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恶性循环必须被打破,校外培训市场的乱象必须被终结,被人为制造和放大的教育焦虑必须被遏制,而教育主管部门最近一段时期接连打出的强力组合拳,展现出了坚决打赢这场减负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培训机构要认清形势,加强自律,与政府部门一道,构建一个健康、规范的校外培训市场。这不仅符合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根本利益,也是校外培训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5.教育行业是永不凋谢的朝阳行业,消费热点频现,教育消费升级更是刚刚启动。父母们的焦虑以及消费热情,意味着高估值和远大的商业前景,是打造资本神话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渲染学业竞争压力、制造教育恐慌,刺激家长那颗不安的心,也就成了这类培训机构惯用的手法。
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推行减负政策、推动教育公平的努力被校外培训机构消解了,学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裹挟在这股洪流之中的家长也只好拼命地给孩子层层加码。最终,不仅仅是孩子,就连家长也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中累得人仰马翻。
教育也不是“烧钱游戏”,教育是一场长跑,比拼的是耐力,抢跑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因为起跑线上的角逐决定不了终点的胜负。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尊重教育规律,适当地放手,给孩子一些享受“无用之用”的自由时光,好过把他们的假期生活也安排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想明白了这一点,焦虑也就可以化解几分了。
6.“第一批‘90后’的胃已经垮了”“‘80后’已经开始去治脱发了”……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年轻人压力过大、“过早衰老”的话题在网络空间引发热议。
身体的变化或属戏谑、或属难免,不过折射的也是青年群体中的“小情绪”。这样的小情绪,与“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流行语、与“我们是谁”的咆哮体漫画、与“1988年中年女子”引来的群嘲一样,透露出的是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几许焦虑、面对未来的几分迷茫。在“奋斗”这最厚重的青春底色之上,我们也需关注到少许这样的“灰色”,为更多年轻人吹散成长路上的心灵雾霾。
应当看到,今天的年轻人享受着时代进步带来的物质红利,但也承受着社会高速运转下的精神压力。“流动中国”的真实图景,一线城市的快速节奏,职场内外的激烈竞争,让不少年轻人感觉压力很大。其实,青年群体因为刚走入社会,缺少经验、缺少积累,因而更需打拼,而偏偏这个群体又对生存环境更为敏感。这使得“少年维特之烦恼”,几乎成为普遍性的问题,不独今日才见,也非特定地域所有。
“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一代青春是容易的,青春的旅程本就不会一帆风顺。面对一时的困难、坎坷,面对情绪上的失落、彷徨,青年人也不妨自问,是不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放大了自己的焦虑?是不是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已尽了最大努力?是不是总寄希望于付出就会立刻得到回报?每一个人所向往的生活,都需要时间去奠基,需要行动去抵达。面对焦虑,一位网友的话值得思考:“去做事,把时间填满……看到因为自己多做了太多事练出来的灵魂肌肉就知道值得。”在与生活的过招中练就“灵魂肌肉”,一个人就不会内心孱弱而畏惧前路。在春天平整好了土地,又何愁在秋天颗粒无收。
根据“给定资料2”,概括当前青年在哪些问题上感到焦虑。
要求:
(1)准确、全面;
(2)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 当前青年在以下五方面感到焦虑: 一是健康方面。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青年身体出现问题。二是求职方面。一些青年在毕业后感到缺乏竞争力,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三是工作方面。工作强度大,公司制度带来竞争压力。四是婚姻方面。部分青年因生活圈狭小、三观不合,难以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五是生活方面。青年人能力不足,经济情况窘迫,难以照顾家人。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W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