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正义。要通过法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加以体现。“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关于这一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64题)

admin2016-07-01  25

问题 社会主义法治的公平正义。要通过法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加以体现。“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是《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关于这一原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64题)

选项 A、明确了定罪权的专属性.法院以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一权力
B、确定被告人有罪需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
C、表明我国刑事诉讼法已经全面认同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D、按照该规定,可以得出疑罪从无的结论

答案A,B

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明确规定了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定罪权是刑事审判权的核心,人民法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统一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2)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有罪,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在保障被告人享有充分的辩护权的基础上,依法组成审判庭进行公正、公开审理。
这一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区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公诉案件在提起公诉前将被追诉人称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后称为刑事被告人。(2)明确由控诉方负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证明自己无罪便推定其有罪。(3)疑案作无罪处理。在审判阶段,对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选项A、B是“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的两个基本含义。因此.选项A、B当选。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受到刑事追诉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判决为有罪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之人。无罪推定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证明被告人被控犯罪的事实之责任由控诉被告人犯罪的机关或人员承担:二是对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控犯罪行为的认定必须由审判机关依照法律程序作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虽然确定了“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但它只是强调法院审判阶段。实际上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全面认同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比如,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实际上是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的一种确认,只是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决定不予起诉。因此,检察机关对部分案件的酌定不起诉决定仍属广义的定罪。这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第二层含义。综上,“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汲取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但我国并未全面认同和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因此,选项C不当选。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一个体现是疑案作无罪处理,即在审判阶段对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审判阶段的疑案作无罪处理,不能等同于“可以得出疑罪从无的结论”。刑事诉讼中的疑罪从无是指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即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个阶段均适用疑罪从无.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国公诉案件的立案条件是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侦查终结、移送审查起诉的条件是侦查机关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我国立案和侦查阶段都没有疑罪从无的规定。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可以补充侦查,也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可以补充侦查即说明我国审查起诉阶段并没有完全贯彻疑罪从无。疑罪从无只在审判阶段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即审判阶段对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综上可知,“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原则只能推出审判阶段疑案作无罪处理,而不能得出刑事诉讼中疑罪从无的结论。D选项表述错误,不当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0y8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