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六九:“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注:螟蛉、蜾赢,皆为昆

admin2017-02-21  7

问题 《通典》卷六九:“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曰: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注:螟蛉、蜾赢,皆为昆虫名,古人以螟蛉为养子代称。)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案为何引入“春秋之义”?对此应该如何评价?

选项

答案《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当时春秋之义已经成为断案原则,所以本案要引入该原则。 春秋决狱实行“论心定罪”原则,如犯罪人主观动机符合儒家“忠”、“孝”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可以减免刑事处罚。相反,犯罪人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也要认定犯罪给予严惩。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但是,如果专以主观动机“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行轻重,也往往会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在某种程 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30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