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材料1 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便不时地出现在网上,不止中小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能免受内涝之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2013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

admin2022-05-13  40

问题 给定资料
材料1
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便不时地出现在网上,不止中小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能免受内涝之苦。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2013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同年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为防治城镇内涝灾害提供了法规依据。但城市内涝问题至今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资料显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短历时超标准暴雨”强降水在我国出现概率占样本的10%~15%,而2000年以后,出现概率则超过20%。尤其在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城市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内涝灾害。“这一现象在最近这几十年特别明显。”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陆院长说,“由于我国城镇化面积迅速增加,大量的城镇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加,不仅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还使地表径流系数短时间内增大。同时,在汇流过程中,大部分地表径流通过排水管网汇集到河道,导致河道洪峰流量增加,使位于河流下游的城市排涝压力陡增。”
我国城市的排水口选址大多遵循“就近原则”,排入就近河湖。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河流水位在极端天气也会迅速上涨,致使水位差缩小,积水难以排出,甚至形成倒灌。而我国许多城市河道两岸存在私搭乱建现象,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河流排涝能力低下。有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相比其他自然灾害,内涝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具有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部分城市的应对机制以局部“修修补补”“被动应对”为主,这对城市安全造成了较大隐患。而在整个排涝系统的“软件”部分,目前国内普遍存在政府财力、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材料2
根据住建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国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相比美国2~15年、日本3~15年的标准,我国排水管网系统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此外,排涝泵站、水闸等相关设施老化,管网和排水系统的衔接复杂,管网淤塞、运营维护不足等问题都是造成排水不畅的“元凶”。如果重建排水系统,无论是经济成本还是施工难度,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
随着国内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内植被覆盖率降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取代,可以抵御洪水、调整径流、改善气候的城市周围湿地大量减少,许多山水田湖遭到侵占、破坏。城市建设的硬质铺装把这些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再加上排水设施有限,内涝就成了家常便饭。
材料3
效仿东京、伦敦等城市的地下水道设施,成都正规划建设“地下深邃”工程,并将此列入《成都城建2025规划》,计划在地深30米处修建直径为10米、长度约78.8公里的隧道,设施建成后将有力地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同时起到污水治理的作用。“当极端天气来临、地下管网排水能力达到极限时,系统就可以打开相应阀门把一部分水导到‘地下深邃’里,这个临时地下‘水库’将起到调蓄和保障的作用。”专家张教授介绍,“在降雨初期、雨量较小时,‘地下深邃’可以收集雨水冲刷的污染物传输至雨水处理厂进行净化,从而保护水环境。”
“除了地上排水系统和地下渠道的‘灰色设施’,‘绿色设施’对于防涝也十分必要。”张教授说。绿色设施指的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植被、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储水广场等设施,可以滞留部分雨水,减小洪峰压力,从而实现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在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在佛山市区,一旦即将发生内涝,途经附近的群众可提前收到广东省水文局佛山分局发来的类似预警信息:“禅城区内涝蓝色预警:预计未来2小时内,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低洼路段将出现15cm以上的内涝积水。”公众可据此及时绕行,避免“水浸街”带来的不便。佛山市城市内涝预警系统投入使用8年来,以大数据分析助力公众提前避险,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排涝措施,有效降低了内涝对城市的影响。
“以前进入雨季后,每逢下大雨,小区里总是汪洋一片,地面上全部都是积水,甚至还会发生雨水倒灌,大家出门非常困难。去年政府对小区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如今小区里的排水十分通畅,而且路面也修宽了,我们都特别高兴。”谈起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后的变化,家住济东新村的王晓东欣喜地说道。从去年开始,济东新村小区进行雨污水管网改造,小区主干道、支路都被陆续挖开,用大口径管道替代地下原有管道。雨水、污水在新管道的调控下互不干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小区原有路面整体增高,小区内的排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如今雨水管道里的水变清了,雨水篦子也不臭了,居民喜笑颜开。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在治理城市内涝方面也确实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汛期,我国一些流域和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部分城市的建设成果在应对汛期强降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城市看海”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要求:原因分析准确、全面,措施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原因: 一是高强度暴雨多,特大型城市存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二是城镇化速度快使硬地面积增加并占用水源涵养地,阻碍雨水下渗,切断水循环,使地表径流系数短时剧增。 三是河流排涝不力。极端天气河流水位迅涨使水位差缩小,令积水难排甚至倒灌;地表径流汇集增加河道洪峰流量,增加下游城市排涝压力;河道两岸私搭乱建及淤积严重,降低河流排涝能力。 四是重视不足。内涝周期短,多数城市疏于应对、被动应对;政府财力、人力投入不足。 五是我国排水管网系统标准较低、衔接复杂,相关设施老化、缺乏、运维不足,重建成本和施工难度高。 措施: 一是提高重视,出台具体规划,完善应对机制,主动、积极应对。 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增加财力、人力投入。 三是革新排水管网系统标准,增加设施数量,新建地下水道等设施,并更新老旧设施,增强运营维护。 四是建设绿色植被、绿色屋顶等绿色设施,吸收、蓄存雨水,建设海绵城市”。 五是建立预警机制,以大数据分析助力公众提前避险及指导有关部门及时排涝。 六是疏浚河道,清除私搭乱建,提高河流排涝能力。 七、实行雨污分流。改造雨污水管网,并增高拓宽路面,提升排水能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1OLl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