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随着中国经济日趋活跃.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现行户籍制度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管制相对松动许多,农民出来打工,城乡间人口流动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但

admin2014-03-04  35

问题 给定资料
    1.随着中国经济日趋活跃.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影响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现行户籍制度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管制相对松动许多,农民出来打工,城乡间人口流动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但由于户籍管理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别性待遇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民工的歧视性遭遇时有发生,而这一切都牵动着户籍管制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最敏感的神经。现行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而且加剧了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户籍制度的弊端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与城市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密切相关而呈现出的不公。对于外来人员,没有保障,在这个城市就难以生根,成为“漂一族”,永远受到城市的排斥,没有归属感。同时,户籍制度还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教育的优势资源很多都集中在大城市,使得配给不公平,形成教育的二元结构。而且升学的名额分配也是根据户籍来安排的。对于外来人口的子女,即使义务教育阶段进入了城市学习。但是之后又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去。越是发达的城市,升人大学的名额越多、分数越低,而中西部一些欠发达的省份则名额少、分数高。
    2.一份有关中国城市发展的报告透露,中国有655个城市正努力“走向世界”,有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一波波造城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城市病”也不断袭来:“200米的路,车走了半小时”,“下班在路上堵6个多小时”。交通拥堵、入托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居民生活舒适度呈下降趋势。
    采访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部分人士担心,户籍放开了,会有很多人拥进大城市,造成资源紧张,让城市不堪重负。允许流动人口落户,岂不是让“城市病”雪上加霜?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白南生认为,目前已经有大量人口沉淀在城市了,工作是他们留在城市的第一因素。“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会走,那种认为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现在该来的都来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认而已!”不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城市病”和“大城市病”,而是因为管理和规划落后从而导致“城市病”和“大城市病”。
    从2009年到2010年,成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的户籍政策调整;到2012年,成都将实现全域城乡统一户籍,双向流动。一年来,农村人蜂拥到中心城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不同工作层次、收入条件的农民是有选择性地迁徙,不会都进中心城区,而是梯度式地进乡镇、进县城、进中心城区。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永理认为,今天诸多大城市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表面上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事实上是因为城市管理和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
    3.大城市限制外来人口的一个核心理由是担心城市承载力无法承受。
    城市的承载力主要由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决定。城市的承载力并不是一个事先可以预测的变量。如果人口增加形成了对城市资源的竞争,那么,一定会带来城市资源的价格上升,这自然会成为阻止人口进一步进入的屏障。即使如此,只要城市扩张仍有益,那么就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改进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正是城市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才推动了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提高了城市承载力,为城市进一步发挥其规模效应创造了条件。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袁崇法认为:“首先,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技术进步等发生变化;其次,大城市的承载力显然要优于小城镇,小城镇刚刚发展起来,承载能力相对比较弱,都去那里定居,反而要出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与世界上的大都市相比.也并不代表人口已经达到最高了。现在的问题如此严重,是因为自身的规划布局没有搞好,比如功能过度集中在中心区域。“所以,今后要注意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布局和人口、外来人口的关系,尽量把外来人口分散在不同的次中心,减少中心区域的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压力。”
    4.温州城市化总体上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走过了一条通过民营化、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少体制性障碍的硬伤,城市化现状仍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省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目前仍在发挥作用,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正常流动,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一是温州市农村人口约620万人,其中约360万非农业就业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只能以“离土不离乡”的非城市化生活生产方式居住在农村,他们和他们所在的企业难以向城镇集聚,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原因不能到城市学校就读,否则就要交纳高昂的借读费;二是在城市化的人口梯度转移中。山区人口的下山集聚是脱贫基础,但由于城市没有长远统一的移民规划,移民机构、政策不完善,尤其是移民过程中的用地政策无法落实。使山区人口向周边城镇集聚难以有效实施;三是百万外来员工不能获得温州户口,直接导致他们在迁移、招工、住房、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障碍。他们的流动都是非户籍改革型的流动,具有不稳定性、不彻底性。政府又没有很好地搭建政策平台,过于频繁的流动,形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隐患不小,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从事过大量相关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学者都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不能自由和有效地流动,从而加剧了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缩小差距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人口的自由迁移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而任何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都会加剧部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流入到城市化过程中去,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同样,由于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永久居住,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比例一直无法迅速地提高,这样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数量长期不能下降,是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都阳说。
    户籍制度导致就业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导致就业不平衡。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对居住地点和工作的选择权利。使农民被迫在低收入岗位和低收入地区工作,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就业和创业方面初始条件的不公平。城镇居民有机会进入国有企业获得稳定的工作,而农民却很难进入国有企业工作,更不用说进人垄断行业。农民即使能够进入这些行业工作。也只能是临时工,不能享受与正式工一样的收入和待遇。户籍制度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城乡户籍制度,城乡两部分居民有不同的社会身份,这两种身份在社会地位上截然不同,配置的社会资源也完全不一样。拥有城镇户籍的城镇居民获得较好的资源,在教育、补贴、劳保福利、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教育和失业保障等各方面享有优厚权利和待遇,而农村户籍的农民就无法获得这些好的资源。这些都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有数千万农村人口在城市打工,处于流动状态。然而,由于他们不具备城市永久居民身份,工作预期不稳定,其消费行为并没有城市化。经济学的终身收入假说指出,人们在消费时,通常是按照其稳定的或终身可得的收入作为其预算约束。如果工作不稳定,其储蓄倾向就高。所以,在城市短期滞留的人口不愿将其收入过多地用于即期消费。而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吸收他们中一部分成为城市居民,其对未来的预期就会改变。也更愿意消费他们的即期收入。
    6.“人挪活、树挪死”,然而以户籍制度为桎梏的中国式流动,往往成为一种令人尴尬的身份迷失。从最初的“盲流”到后来的“外来工”、“农民工”,在工不工、农不农之间,始终连最基本的身份融入都无法做到,犹如成为一片无根的浮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亲身感受了社会流动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但是具体在个体层面,这些流动的人员,却一直默默忍受着不合理户籍制度的束缚,而且也限制着社会流动的最优化。
    其实,流动本无所谓合理不合理,“盲流”从来不是盲目流动,都是出于生存所迫,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理性选择。同时,人们在流动中长见识、长才干,流动使人们选择最佳的就业机会,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流动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的社会。虽然流动确实需要占用个人的时间、社会的资财,要占用更多的管理资源,有人担心这样的流动是盲目流动,会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影响,但是,出于这样考虑的制度解决了“近忧”,却带来了现在显现出来的严重后果,况且,社会流动的背后,也有一双“无形的手”在平衡着流动的科学性、有序性。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人才交流、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均衡发展。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我国香港等地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量大、人员迁徙最频繁的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是经济高速发展之地。而再从社会学角度看,人口流动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一个社会如果缺少这样可上可下的流动,变成僵化的社会结构,那么其危害性就是:轻微的冲击,都随时可能导致这个社会结构崩盘。顺畅的人口流动能促进社会结构不断地新陈代谢。
    解决了户口弊端,充分实现社会自由流动,深化改革后的利益均衡分配,实现公民就业、教育、发展等机会平等,才能实现和谐社会下的公平正义。
    7.2011年11月1日,温州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进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提出,为了推进“三分三改”,开展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年内将按照全省户籍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先期选择l~2个县开展试点。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以实有人口和实有住所管理为主、按居住地登记的户口制度。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目前,进行户改的各项技术准备都已就绪,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各项利益剥离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之中,今后将在取得试点经验后逐步向全市推开。
    8.湖州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户口迁移零门槛。依湖州市户口迁移管理规定,只要在湖州城里有合法同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或是亲属投靠,不管是农民还是外来打工者,不论以前户口在哪里,只要愿意,基本上都可以登记为湖州城市户口,享受市民待遇,并把户口迁移审批改为登记。这种完全拆除城乡壁垒的城乡一体化做法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村和城市人口的身份差别,在全国地级市中开创了公民迁徙和居住自由的先河。
    湖州市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居民、农民的地位与待遇平等,解决了户籍制度附属的就业、生活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权利不公的问题。例如,户口迁到湖州市区的学生则和其他市区学生一样享受教育权利,不用交借读费。解决了湖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到200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湖州全市已办理城镇户口准迁手续86600多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2.5%,比2000年提高了4.3%。构筑了良好的人才环境,便于吸纳人才,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了3600多各类外地人才落户湖州。公安机关在民众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降低了管理成本.也解决了一些具体管理问题。
    湖州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近3年来,基本解决了群众最关心、矛盾最突出的户口迁移问题.但改革本身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一是需要从城乡统筹的新角度来考虑城市规划问题:二是要考虑改革与外来人口管理之间的关系;三是应不断赋予户籍制度改革新内容,建立人口信息中心数据库,逐步实行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
    湖州市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公民各种权利的基本平等。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政府部门、市场和公民共赢的格局,既为逐步全面打破户口限制.实现公民资格平等提供了可行的实践经验,也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湖州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经验对中等城市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意义。
    9.2012年2月23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下称《通知》),强调户籍制度改革必须积极稳妥、规范有序。《通知》特别提出,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认为,目前很多地方以户籍制度改革的名义,要求农民转换身份,变为市民,尽管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上了楼,但是收入和工作并无着落。
    “户籍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身份登记制度,应该回归本位,不应该赋予太多户籍之外的内容。单纯以身份登记为主的暂住人口居住证制度,应该继续推进。而以户籍改革的名义骗取农民土地的做法,应该全部叫停。”杜志雄说。
    《通知》指出,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的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充分考虑农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搞强迫命令。”
    10.户籍制度改革必须渐进有序而不能冒进,户籍制度改革应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不能一下子全面放开。江西省有592万农民工,其中在省内打工的本省农民工和外省在赣务工人员共有400多万,如果一下子开闸放水就会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会救助等各方面给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因此。要循序渐进,根据实际情况,进城农民的户籍可有条件、分步落实。所谓条件,就是指有稳定收入和固定住所。包括购房、就业单位住房和有合法租约的租房。所谓分步落实,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第一年发给暂住证,第三年发给蓝印户口,第五年发给正式户口。在这期间,政府进行规划,比如增加教育网点、增设医疗设施等等。同时,还应逐步将附着于户口上的福利剥离,使户口只是人口的登记,还原其本质。
    11.一直力推户籍制度改革的马力也认为,福利制度改革由二元体制转变为一元体制,需要财力的跟进,需要时间。户籍制度改革必然是一个渐进过程,最重要是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中小城镇落户相对容易,但大多数跨地区流动的劳动力以大城市为就业目的地,因此。当前户籍制度所造成的矛盾在大城市更为突出。由于城市规模扩张是必然趋势,如果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那么,大城市的非本地户籍人口比重必然持续上升。其结果是,这一代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着的二代农民工,他们既难以在城市定居,又很难再回到农村务农。他们在未来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家庭分居和难以融入城市的问题,这将给社会造成日益严重的矛盾甚至危机。因此,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必须以促进劳动力在就业地落户为方向,而这就更要求大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
给定资料2中谈到:“允许流动人口落户,岂不是让‘城市病’雪上加霜?”结合给定资料2、3,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有深度。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允许流动人口落户,岂不是让“城市病”雪上加霜?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一方面户籍放开,很多人拥进大城市,造成资源紧张、让城市不堪重负的情况不会出现,另一方面不是因为人口增长导致“城市病”和“大城市病”.而是因为管理和规划落后从而导致“城市病”和“大城市病”。 开放户籍限制不会导致城市人口激增,目前已经有大量人口沉淀在城市了,工作是他们留在城市的第一因素。找不到工作、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会走,户籍放开,大城市就会人满为患的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现在该来的都来了,只是法律上不承认而已。 开放户籍后不同工作层次、收入条件的农民会选择性地迁徙,不会都进中心城区,而是梯度式地进乡镇、进县城、进中心城区。 目前诸多大都市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比如交通拥堵,医疗、教育资源不足,不是因为人口快速增长,而是因为城市管理和规划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 城市的承载力不是可以预先设定的,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可以提高城市承载力。 破解“城市病”不能依靠限制人口进入,而是要注意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布局和人口、外来人口的关系,尽量把外来人口分散在不同的次中心。减少中心区域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压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2J4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