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请以“公共空间意识”为话题,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

admin2016-04-07  31

问题 题目
    请以“公共空间意识”为话题,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材料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同于私人领域的交流,可以随心所欲:也不同于锁在抽屉里面的日记本,可以率性而为。在公共空间,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如果只想着自己的表达自由,却不考虑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样的表达怎能促成共识?如果一方面喊着打倒一切、怀疑一切,另一方面喊着谁敢反对某个权威就打倒谁,这样的思维如何增进智识?如果一边高呼文明、法治,一边却藐视法律、动辄粗口,甚至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自我辩解,这样的态度岂会有人格魅力?
    近段时间,有关国人出行素质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法教育源远流长,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观念深入人心。然而随着出境旅游人数逐年递增,国人在被许多国家当成“世界金主”竞相延揽的同时,也因一些旅游陋习遭到舆论谴责和民众吐槽,中国人俨然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出境人数的迅猛增长、国民素质整体不高以及某些媒体的过度放大等.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严重缺失。
    不同民族和文化构成不同的公共空间意识,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公共空间意识强烈。而东方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于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不太重视,加之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现行制度等因素叠加。导致公共空间意识相对薄弱。“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遏制了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大众普遍忽视“公共空间”这一命题。正如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弊病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对于公共空间一直比较黯然,总是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但是,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盲区。近些年来,公共空间有了一定拓宽,但公共空间私有化、孤岛化、碎片化趋势严重,并与公众活动相对分离。在这种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的双重制约之下,国人公共空间意识自然难以树立。
    公共空间的范围不清楚、权利义务的界限不明确,这是导致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相关立法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划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范围,明确界定公共空间各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反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保证所有公共空间都能向全体公民开放,确保每个参与者的合法权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和保护。2015年4月7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由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办法》,游客的六种行为将被列人“黑名单”。一旦上了“黑名单”,轻者可能影响到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虽然被指震慑作用远大于实际效果,但《办法》通过制度保障和刚性约束来规范游客权利义务、提升公共空间意识的思路仍然值得肯定。
    公共空间意识的养成除了硬规则的约束,还要靠软道德的引导。道德教育是培养公民公共空间意识的重要路径。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道德教育,以全体公民的自觉自律为实现路径,以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来抑恶扬善,大力提倡和鼓励公认的或潜在的道德规范。当这些道德规范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畅通无阻,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会减少社会的无序和混乱,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还会激发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选项

答案培养公共空间意识力促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文明源远流长。然而,近期发生的优衣库试衣间亲热、沈阳地铁上男女大尺度亲吻事件以及国人外出旅游陋习遭到舆论谴责和民众吐槽,使得中国人俨然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在一个与陌生人频繁接触的社会,培养兼顾他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涵养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表达伦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现代化门槛”。 “欲维新吾国,当维新吾民”,从梁启超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社会的所有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的根本。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公共空间意识,可以说是最根本的现代公民素质。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公民在面对共同生活领域和公共事务时表现出来的自觉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担当,需要我们共同遵守。 公共空间意识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和谐社会的大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各阶层利益主体只有对公共空间意识充分认同并在行为选择上相互协调,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于人的发展的良好的公共关系和精神氛围。有关青年男女在公共场合过分亲热的新闻屡见报端、“路怒”现象频繁地被媒体报道,究其原因就是公共空间意识的缺失。可见,只有增强公共空间意识,才会避免放纵、冷漠、麻木、排斥、仇恨……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诚信友爱、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唯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公共空间意识是一种无形规则,可以约束个人行为,提升国人形象。公共空间意识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它是一种无形规则,有了它。人们会自觉注意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举止,无形之中提升了公民基本道德水准。不少游人出国旅游举止不文明,随地乱扔垃圾、排队加塞、大声说话,少数人由于公共空间意识不足而造成的不文明行为,影响到世人对国人的整体评价,国外一些旅游景点甚至专门挂出用汉字书写的告示牌:“请保持安静”“请排队”等。若是每个人都有自觉的公共空间意识,注意在公共场合做到彬彬有礼、轻声说话、有序等候、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使得这些优良做法蔚然成风,就会提高国人国际形象。 不管是毫无意识,还是毫不在意;不管是擦肩而过,还是针锋相对,不可否认,一些人在与陌生人交流中的无礼,在公共空间表达时的无忌,已经成为一块醒目的“文明伤疤”。二千多年前,先贤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秉持这样的哲学去对待他人和社会,在公共空间文明表达,我们才能通过公共表达实现公共参与、达成社会共识,才能真正“不辜负这个时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3LG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