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admin
2019-11-15
47
问题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选项
答案
(1)“上限效果”假说的含义 “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活动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瑷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了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换句话说,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序或范围的知识。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受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2)对“上限效果”假说的评价 艾蒂玛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须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 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念是很幼稚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4Jh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他站得高,看得远,居高临下地论述了个人前途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系。()
具体语言中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发音特征叫作该语言的区别特征。()
书面语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从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看,打破古汉字象形的传统,奠定现代汉字基础的是()。
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
语言的发展中,()的变化速度最快,()次之,而()的演变最为缓慢。
汉语拼音中的、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
布莱希特最著名的戏剧理论观点是_______。
克拉申的假说包括学习与习得、自然顺序、监控、输入、____________假说。(复旦大学2016)
克拉申的假说包括学习与习得、自然顺序、监控、输入、()假说。
随机试题
C型普通平键b×/h×L=22×14x60的标记为;键C14×60GB1096—2003。()
关于急性胰腺炎声像图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内毒素错误的是
描述计算机内存的性能指标包括()。
下列各项,不属于专用记账凭证的是()。
唐代()在辋川别业中养鹿放鹤,以寄托“一生几经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解脱情趣。
行政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监督不能对监察对象追究行政责任,给予行政处分。()
设集合X={x1,x2,x3},Y={y1,y2},Z={z1,z2},求X×Y×Z.
Whereisthisconversationprobablytakingplace?
Itistheseasonforsomefranticlast-minutemath—acrossthecountry,employeesofallstripesarecountingbackwardinanatte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