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发生了一个灾难性突发事件,媒体采访当地一个领导干部,这位领导作了五分钟左右的回答。主要在讲当地领导是如何如何重视,措施是如何如何有力等。经媒体报道公布后,公众大为不满,说这位负责人只顾拍马屁,逢迎上意,报道不实。

admin2014-07-15  39

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发生了一个灾难性突发事件,媒体采访当地一个领导干部,这位领导作了五分钟左右的回答。主要在讲当地领导是如何如何重视,措施是如何如何有力等。经媒体报道公布后,公众大为不满,说这位负责人只顾拍马屁,逢迎上意,报道不实。
    材料二: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最高检测浓度超过安全标准108倍。随着下泻的减缓,污染带从80公里蔓延到200公里,导致下游松花江沿岸的大城市哈尔滨、佳木斯,以及松花江注入黑龙江后的沿江俄罗斯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等面临严重的城市生态危机。这是我国首例城市生态危机事件,并殃及外国。我国传媒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14—18日,这时四家媒体的报道限于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件本身;第二阶段11月19—21日,因为没有新的新闻源,四家媒体处于共同的沉默期,其中《吉林日报》的沉默持续到11月23日;11月22—28日为第三阶段,三家媒体的报道对象由吉林转向哈尔滨,关注哈尔滨宣布四天停水的事件,并逐渐与吉林的爆炸联系起来。《吉林日报》在这一阶段报道主题是吉林的环保和支援哈尔滨的情况。12月3日公布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后,报道进入第四个阶段,关于松花江污染段的流向和沿途的防范情况逐日公布,信息基本公开化。
    问题:评论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取的措施。

选项

答案材料一、材料二中政府及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做法,体现了在目前阶段下。政府面对一些公共事件时,还是不够透明和公开,在事件发生时,仍旧企图少报道、报道非敏感的方面,对于敏感的方面,则采取了能瞒则瞒的做法,这种做法,违背了中央对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有利于事件得到更为有效解决的、公众能够知晓真相的方式来公开披露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第一,建设法治政府,实行信息公开。我们常常看到,在一些地方,重大事件发生后,本来应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政府不及时通报,而是遮遮掩掩,甚至隐瞒事实、封锁消息。其实,在信息手段发达的今天,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只会产生“狼来了”的效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为小道消息或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空间,而信息公开是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建立政府与公众问的信息互动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 第三,积极公开负面信息。对灾害、事故等负面信息的报道不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难免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这时就要实事求是,出了问题不报,或者只报喜不报忧,是自欺欺人,反而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勇于公开负面信息,是自信的表现,也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的表现,这样做,不仅不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会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第四,加强信息传递系统的建设,多渠道、迅速发布权威信息增强政府公信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新闻发布会与网络权威发布相结合等方式,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系统,政府除了需要建立危机中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以外,还应该建立一个对媒体质询进行引导和作出反应的机制,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保障无论是危机态势上达,还是公之于众,都能实现不同部门的协同、联动,确保危机信息的及时传递。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5VB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