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材料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温暖着各个村寨。乡亲们盼着乡村振兴,盼着农业强起来,生活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基层干部反映,乡村振兴,急缺的就是资本。资本下乡,就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是乡亲们的甘霖。 随

admin2020-11-13  34

问题 给定材料
    材料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温暖着各个村寨。乡亲们盼着乡村振兴,盼着农业强起来,生活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基层干部反映,乡村振兴,急缺的就是资本。资本下乡,就是撬动乡村振兴的活水,是乡亲们的甘霖。
    随着我国“四化同步”的推进,城市发展的资本开始外溢农村,提振农村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资本不再紧盯着城市的投资需求,而是腾出手来推动农村经济进步,寻找自身发展的另一个空间。
    现在,种植业、养殖业、农村服务业,到处都能看到下乡资本大显身手。农村新兴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流通手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物联网、无人机、大数据、无土栽培、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资本下乡,激活了农村经济的一池春水。
    也应看到,规范不够、不全的资本下乡,某种程度上也积累着农业农村发展的风险。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农村已有30%的农户流转了承包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9亿亩,而流入企业的承包地面积年均增速最高的年份曾超过20%。如此规模的增速,加重了下乡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趋势,一些耕地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同时,一些下乡资本由于缺乏种地的经验,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抵御能力差,遇到农产品价格下降,收不抵支时,毁约弃耕的现象有时就会出现。
    因此,在鼓励资本下乡的同时,应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下乡资本的行为,既给下乡资本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最大限度地规避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
    鼓励下乡资本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目的在于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同时,禁止下乡的资本擅自改变农业用途、严重破坏或污染租赁农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土地资源,一方面,强化租赁农地的用途管制,采取坚决措施严禁耕地“非农化”;另一方面,指导租地企业(组织或个人)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投人品,防止出现掠夺性经营,确保耕地质量等级不下降。
    限制下乡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大面积租地,不仅挤占了农民的发展空间,而且企业的经营成本也会很高,容易形成新的“规模不经济”,农民流转承包地权益收入兑现得不到保障。各地应综合考虑人均耕地状况、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因素确定下乡资本租地上限。
    切实保护农民权益,防止农民利益受到鲸吞。下乡资本租赁农地应通过公开市场规范进行,严禁下乡资本借政府或基层组织,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强迫农户流转农地。要指导下乡资本与农户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明确土地流转用途、风险保障、土地复垦、能否抵押担保和再流转,以及违约责任等事项。鼓励各地建立健全租赁农地风险保障金制度,防范承包农户权益受损。
    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着一切有利于乡村发展的要素,也呼唤着资本下乡。但是,资本下乡不是“万能良方”。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而且始终是老乡。任何时候,农民都是农业兴旺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农民发展意愿,充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
    材料2:
    乡村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整体治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我国城乡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被彻底打破,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带来了城乡之间的密切交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有效地促进了对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共同认知,为城乡并轨同治提供了重要前提。但是,也使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乡村基本上属于人口相对稳定的封闭的区域,即常说的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以宗族制度为主体,辅以宗教、伦理道德、村规民约的治理机制在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城市化的出现,使我国乡村人口净流出加剧,这其中包括大量的乡村精英。有学者统计:人口规模的减少在部分村落达到全村人口的60%-70%,一般都在40%以上。乡村经济、政治精英的城市化流动,导致乡村出现治理能人的短缺:非精英乡村居民原本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是乡村精英开展社会治理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他们大量涌入城市,使乡村居民呈现出“386199”的特点,总体上加剧了乡村社会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弱化。
    大规模的城市化,使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制于二元体制,乡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理想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人力资源与集中的消费群体;基于效率,集体经济通常会遭遇城市经济的淘汰:规模经济的政策导向等。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薄弱,甚至于空白。基于当前我国总体乡村集体经济较弱的现实,大部分乡村社区仅依靠国家投人尚难以获取充裕的社会治理资源供给,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出现“资源缺乏”的疲软症。
    在市场经济的深度冲击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新生代更多地接收到现代社会文化,包括政治文化,导致传承了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传统出现代际割裂,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传统受到市场平等观念的冲击,使新老两代之间呈现出社会治理观念的冲突。传统乡村文化保守派坚守“宗族”“儒家伦理”与传统惯习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权威性,对民主政治、经济理念持否定态度;接受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平等理念的新一代对老调重弹的“伦理”“宗法”“长幼有序”等传统观念严重不满,主张以更加民主的、更为经济的理性化方式治理乡村社会。这两种社会治理观念的冲突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仍较为普遍存在,已成为掣肘乡村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我国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价值选择问题。
    大规模城市化,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城中村、城郊村出现,在城市的辐射下,这些村落汲取了较多的经济资源,也为乡镇政府、村级基层党组织及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社会治理主体腐败带来了原始动机。在离城镇较为偏远的乡村,由于人口的空心化与基层政府监督的弱化,也常被腐败问题所困扰。近些年来,无论案件数量、涉案金额、人员数量等都呈上升趋势。城市化过程中基层激增的腐败问题,带来乡村治理主体及治理行为的合法性削弱。
    材料3:
    这是一个普通的华东村落,带有鲁中地区特有的味道:村庄被一片青青的麦田包围着,村内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每家一个小院。走进任何一户农民家中,并不像以往那样最先闻到那股厕所的臭味,“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的简易旱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卫生间、水冲式便器,以及贴着明亮瓷砖的墙壁。乡村厕所,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示着农民的生活。
    这一切,皆源于一场被称为“厕所革命”的旱厕改造行动。2014年年底开始,山东省Z市通过强化制度保障、试点推进、资金支持和项目管理,全力推进农村旱厕改造工作。截至2017年8月底,全市2478个应改村的37.5万农户全部完成改厕任务,昔日的卫生死角变净、变靓,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此外。该市还探索形成了一套农村粪便循环利用的有效模式,形成了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Z市某村村民王秀华表示,这些年农村的条件好了很多,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路灯也安上了,老年人还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剩下厕所了,而这正是农村普遍的状况。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批年轻人进城,留守老人、孩子掉人茅坑的事时有发生,小小的厕所已经给人们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与此同时,人们对卫生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间臭气熏天的厕所,甚至成了很多年轻人不愿回村发展的最直接原因。
    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Z市将旱厕改造提升到了农村民生和乡村发展的高度,并将其列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县乡镇财政分别拿出一定的资金补助农户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下大力气解决这个困扰乡村千百年的难题。
    “市里专门出台了农村旱厕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村民改建一个旱厕可享受到省、市、县三级补贴,各镇、村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奖励政策。改造一间水冲厕所,基本不用农户自己出钱。”Z市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工办主任阎炳义介绍,为保证改造效果,Z市还采取“统一招标耗材、统一施工队伍、统一施工规范、统一检查验收”的方式,从物料准备、厕所改造、便器安装、卫生维护等方面实行全程服务。
    “农村的情况和城市不一样,厕所普遍都在厢房,冬天水管容易上冻。为了能够真正把这件实事落到实处,我们几乎把全国的厕所都拿来研究了一遍,最后选择了几种符合Z市农村实际的,包括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等。当然具体到每个村的情况还不一样,村集体就召集村民开大会,商量村里具体采用哪种方式。”Z市市委农工办调研科科长王玉杰说。
    厕所改造,除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减少疾病的传播。粪便无害化处理后,还可以减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然而就是这样一项惠民工程,要想真正落实也并不容易。首先是因为乡村的特点:分散。一个村庄小则一二百户.大则五六百甚至上千户,情况不同,想法各异,整建制进行厕所改造,需要很强的组织动员能力。
    “当时我们开村民代表大会,就有人有顾虑。说厕所改完了,坏了怎么办?虽然是一个厕所,也是动土,怎么动,什么时候动,老百姓都很慎重。后来我们村干部带头改、党员带头改,在一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农户那里先做试点,改完了让村民来看,这才打开了局面。”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村委委员李光说。
    为了保证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各区县还探索建立了一套后续管护的长效机制,在乡镇村成立了农厕服务站,全面建立了“有场所、有牌子、有车辆、有人员、有电话、有制度、有经费、有配件专柜、有活动记录、有粪液利用”的改厕管护服务组织,以解决广大村民的后顾之忧。
    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乡村与自然的联系都更为密切。这就决定了乡村改造要尽可能地与自然相融合。
    旱厕改造,显然也是放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考量的。从生活上更加方便卫生入手,与生产上的迫切需求相结合,在推进农村旱厕改造过程中,Z市不断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形成了一个个从“厕所”到“农田”的绿色产业链条。
    “从供给端来说,以前农民没那么多钱买肥料,就靠人畜粪便上田肥田,现在一些农户土地流转出去了,改厕后粪便的处理反而成了问题。其实之前农村也有自发提供抽厕服务的,但是比较贵,抽一次也得近一百块钱,抽出来的渣液处理也不规范,随便倒在沟里,或者树林里,一下大雨容易污染河流。”荆家镇镇长荆茂田说,“从需求端来说,这些年随着土地综合整治的开展,规模经营逐步扩大,一些合作社、基地种植蔬菜比较多,对有机肥料的需求量很大。”
    基于这种情况,荆家镇结合旱厕改造引导成立了专业化的清运公司,政策补助配备了粪便清运车,建起了4个500立方米的沼气池,服务可以覆盖全镇1.1万多户。这些经过腐熟的粪便被定期运往绿色生产基地,变成了有机肥料,回归自然的同时提升了地力,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一条“农户+清运公司+蔬菜基地”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也应运而生,推动着当地农村走上了一条绿色、环保、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生活到生产,从卫生环境到产业格局,随着一个个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的诞生,在广袤的鲁中大地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人乡村的方方面面,Z市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荣誉。2017年6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此召开,“农村五化”、环卫一体化、移风易俗、公益性公墓、旱厕改造等五项重点工作得到广泛认可。
    材料4:
    2018年4月23日,广东省佛山市人大调研组来到三水,先后到佛山刘氏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塘溪村、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三水分公司开展实地调研,从水产业、种植业以及精准帮扶等方面,了解三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方面的创新做法。
    芦苞镇长岐村的刘氏水产养殖基地内,一个生态循环绿色养殖系统吸引了市人大代表的目光。
    刘氏水产养殖基地170多亩鱼塘。覆盖了生态循环绿色养殖系统。养殖源水、污水经循环水渠进入生态沟渠,生态沟渠内种满了水生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养殖源水、污水在生态沟渠内流转一圈,再进人人工湿地、氧化塘、净化塘,通过物理和生物进行修复处理,再供鱼塘养殖之用。养殖废水无需往外排放,而是在封闭的系统内不断循环利用,不污染外界环境。
    刘氏水产基地对生态循环绿色养殖模式的探索,是三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近日,三水与梅州、惠州、江门、清远市共同被纳入广东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是全省唯一一个县级试点,肩负着先试先行探索乡村振兴有效做法的重任。
    在珠三角地区,三水不仅有着夯实的制造业基础,农业发展也是独当一面,拥有广东省三大现代农业园区之一的大塘镇农业园区,全国十大水产种苗场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产品101个,黑皮冬瓜获批成为全市唯一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2017年以来,三水按照稳定发展种植业、加快发展水产业、规范发展畜牧业的思路,实现农业总产值73.76亿元,在全市的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无论是农民合作社发展数量还是质量,三水均位列全市之首;市级“菜篮子”基地总数达35家,占全市半壁江山;率先在全市探索发展家庭农场,全区已经认定63家区级家庭农场。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的步调下,三水已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农业观光+长寿养生”产业链条,已形成拉爷鱼干、健叶蔬菜、梅花猪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同时,以农业公园为抓手,推动农业园区拓展休闲、加工、流通等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成功获评市级农业公园6个,营业额达1.8亿元,农地产出率大幅提升。
    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坚认为,三水区农业体量大、发展快,近年在农业升级方面有不少创新的思路和做法走在了全市前面,三水应该紧抓发展机遇,加快孵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优秀做法,总结经验,在全市推广学习。
    材料5:
    2017年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乡村振兴摆上了新的战略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广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基础较薄弱,存在一定“历史欠账”。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居民、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明显,不少村庄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突出,岭南乡村特色风貌、乡土文化传承缺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东正不断加大投入。2018年,广东突出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6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9%,规模历年最大,增长幅度历年最高;加上其他用于“三农”的资金,总规模预计达1054.54亿元。
省委农办指出,推进广东乡村振兴,将重点在补短板、强产业、兴文化、促增收、夯基础上发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等短板,因地制宜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发展壮大优势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挖掘传承岭南乡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古驿道等的保护及活化利用。推进农村基础性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等。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持续推进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
根据材料1,请你对划线句子“资本下乡不是‘万能良方’”加以分析。
    要求:观点明确,有逻辑性。篇幅不超过300字。

选项

答案这句话表明,资本下乡虽然对乡村发展作用明显,但问题不可忽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还应充分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与农民发展意愿。 随着“四化同步”推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提振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规范不够、不全的资本下乡,也积累着农业农村发展的风险。一方面,下乡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耕地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种地经验,下乡资本对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抵御能力差,毁约弃耕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在鼓励资本下乡的同时,应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下乡资本的行为,规避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维护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4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