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

admin2011-12-13  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2012年3月3日上午,西藏达孜县水利项目等22个建设项目的集中开工仪式在达孜县举行。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扎西说:“这些农田水利项目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都是在他们自己门前,自己施工的,能很清楚地感觉到实惠。”扎西说,截至2011年,西藏已完成23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2012年将新增lO个县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12年西藏将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预计接近4亿元。西藏地域大,山区多,一直以来,西藏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干渠、灌区建设日趋完善,然而与其配套的支渠、斗渠等网格形式的田问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导致干渠水资源利用率低,尤其是边远偏僻、大型水利设施无法顾及的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更加滞后,很多地区仍然在使用几十年前村民自己开挖的田间水渠。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西藏将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配置,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逐步解决工程性缺水,提高城乡水资源利用水平与电力保障能力。
2.2011年1月中旬,山东、河南、河北等九省市降水持续偏少,旱情迅速发展。专家称,预计未来十天,华北、黄淮地区仍无明显降水过程,旱情将持续。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聚焦水利改革发展,把农田水利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明确提出“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并制定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等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措施。这让望“水”欲穿的安徽宿州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由于连续4个月没有有效降水,再加上没有储水可用,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田里的庄稼枯黄。宿州村民并不知道,虽然没有使用上农田水利设施灌溉,但“十一五”期间农田水利总投入却高达7 000亿元。“我们村60年来没有修一口灌溉井,没有任何财政补助修水利。”山后村的村民陈明质指着村后大片裸露着黄土的麦田说,“我们这里旱得很,3个多月了一直没有水浇地。”陈明质不知道,就在他和乡亲们经历从2010年9月底连续3个多月没有有效降水的同时,2010年12月21日到22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投入。与安徽交界的河南东部也遭遇了类似的连旱灾害,而不管是安徽还是河南,都是中部重点的产粮区域。而大旱大涝对于安徽所在的淮北平原来讲已经不是突发事件,2009年遭遇50年一遇的冬春大旱,此前10年又多遭涝灾,每一次的旱涝灾害都对粮食稳产增产构成威胁。
3.记者:2006年川渝大旱,2009年华北大旱,2010年西南大旱和南方暴雨,近十年中国可以说旱涝灾害不断,威胁着农业生产。有人说是气候造成的,有人说是地质构造造成的,也有人说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你认为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我国农村地区基础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欠账”:多年的投入欠账与制度缺失,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种粮的比较效益低下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国家对水利设施只投大江大河与粮食主产区的建设,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缺失无人问津等等。这些原因使不少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法承担更大一点儿的干旱风险。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三十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就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当时全国建设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并且大多数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在农闲时,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修建沟塘渠堰,这些在农村村边周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可惜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吃那时的老本,自从20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沟塘渠堰的修改维护就没有人来管了,国家的投资都被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近年来加强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但非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却被忽视没人投资建设。这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水库、水渠等还在发挥作用,且大多因年久失修面临病险等问题,许多山区丘陵区农村的贮水设施都已被淤平了,无法再发挥多雨季节蓄水、干旱时节保收的效果,抗灾、减灾能力弱化,甚至在特大降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反而成为导致更大危险发生的隐患。
4.美国的农田多以大农场形式经营,农场主自行负责自己土地内的农田小水利。尽管如此,美国政府仍然直接投资或资助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和环保项目。虽然美国州和地方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但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补贴,以及大量的跨地域、跨流域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都由联邦政府承担,中小型灌溉设施由农场主个人或联合投资,农业部也要给予一定的资助。美国政府规模庞大的农业信贷体系还向农民提供土壤和水贷款。用于修建水利的贷款多是低息或无息的,偿还期限为40至50年,年利息为百分之三。农民在还清全部贷款后,其产权则归农民所有,这样既提高了农民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又促使农民管好用好水利工程,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欧盟及欧盟各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也不小。凡是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土地改良和兴修水利等,欧盟提供25%的资金支持,其余’75%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给予资金支持。法国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和土壤改良、道路建设、自来水、农村用电等。在水利和土壤改良方面,政府成立各种专业化的公私合营公司,吸收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资金,政府统筹管理共同承担农田水利和土壤改良工程。对农业基础设施、农田基本水利建设项目和土地改良的投入,日本政府决不吝啬。对于大型的水利建设骨干工程,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建。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投资,依照工程性质和规模大小,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负担,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负担为主。只要经过一定审批程序并达到一定标准,中央财政即会承担其全部投资50%左右,都道府县财政和市町村财政还要分别承担25%和15%,农户自身仅负担剩余的一小部分,对农业的稳定高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土地改良包括排水灌溉、土地平整、耕地区划扩大、土地开垦等基本建设,其所需经费的95%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
5.“预计未来10天,云南大部、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等主要气象干旱区无明显降雨,气象旱情仍将持续。”2010年3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西南地区从2009年秋天开始的旱情一时仍然难以得到缓解。2009年7月以来,云南省遭遇60年不遇的大旱,旱魔在云岭大地上蔓延肆虐,给云南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给灾区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农作物受损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库塘蓄水紧张、火灾频发。这场旱灾,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在云南历史上十分罕见。“随着旱情的蔓延发展,受旱区域在不断扩大,人畜饮水困难的数量将不断增加,2010年4、5月份全省饮水困难群众预计将分别达到951万人、1 014万人,抗旱救灾难度将不断加大,抗旱救灾任务异常艰巨。”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说。贵州省同样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秋冬连旱。据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日前通报,贵州省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100年一遇,受旱范围基本遍布全省。“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和云南相比,贵州同样是降水量丰富的省份。然而,由于发育完全的喀斯特地形导致水资源向地下渗漏,水利基础设施在贵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人显得非常迫切。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斗古乡松山村白沙组,村民朱成海家的3口小水窖在大旱中帮了他大忙。威宁县水利局副局长唐鉴说,在山区,农民建小水窖的积极性非常高,一家至少有2座小水窖。建一座30立方米的小水窖,国家补助2 000元。正常年景,一座小水窖,农民从当年10月可以吃到第二年的5月,既能解决一家人的饮水,又能解决农田灌溉。像朱成海家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小水窖这样的“小农水”解决了缺水的大难题。然而,西南持续的旱情表明缺水难题还有待得到普遍地解决。“在云南、贵州这些丘陵地区,一旦遇到干旱,可能连基本的口粮都没有了,所以‘小农水’可以说是‘保命水’。”郑风田说,对“小农水”的投资,目前政府是缺位的。过去的水利投入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修大水库,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像有的地方出现一种现象,一方面水库里的水满满的,另一方面农田却面临干旱。郑风田认为,当务之急是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政府出钱,农民出力,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好,这样南方在雨季可以通过水利设施储藏水,到了雨量少的季节就把储藏的水利用起来,这样至少可以做到“十年防九旱”。
6.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了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问题,并全面部署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水利欠账太多,要出大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自己的担忧。2010年,持续数月的西南地区特大干旱,造成5 000多万人受灾、近500万公顷农作物受损,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历史罕见。而西南旱灾过去才几个月,我国又遭遇局部地区超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全国200余条河流出现超警戒线水位,上百座城市不同程度受涝。对这两次灾害,某刊物发表了反思性文章,一为《追问西南大旱:谁来为小水利“埋单”》,一为《走近洪灾:有多少损失本可避免》。两相比较会发现,虽然旱灾涝灾截然不同,但暴露的问题却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水利设施,尤其是部分小型水利、农田水利、民生水利,其建设投入长期不足,管护乏力,缺失损毁现象严重。
7.2011年2月,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山东省正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从2010年9月23日至2011年2月,山东省大部分地区140天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到3 476万亩,55万人、19万头大牲畜同时面临饮水困难。深受干旱之苦的寒峪村位于山东枣庄市凫城乡,由于地处山区,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原本就存在很多不利条件,严峻的旱情现在更是一下子让这个不足150人的小村庄陷人滴水难寻的境地。记者在2月17日赶到寒峪村,进行调查报道。山路两旁都是寒峪村村民开辟的梯田,尽管天气一天比一天转暖,但是梯田里一片干脆枯黄。距离寒峪村不到500米的时候,一座和路基平行的巨大水池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因为水池早就被晒干了,池底“利民池”三个字格外醒目。同行的枣庄市山亭区水利局局长张印红说,往年这个时候,周围的麦田要靠这池里的水浇灌,可是2011年的大旱让这口靠天吃水的蓄水池没了用武之地。记者:利民池是干什么用的?张印红:那是我们山区的大口井,是我们山区在汛期储存一部分水,用来农业灌溉。在正常年份,主要是百姓在种玉米的时候应急,再有就是小麦越冬之前进行浇灌,但是现在百年不遇的旱情,本身降雨量非常少,存水不是很多,水已经是很少了。寒峪村建在海拔300余米的山上,往年村里群众用水只能依靠两种途径——山上的泉水和天上的雨水、雪水。眼下五六个月连续干旱,让村民一下子断了水源。村口竖着一座三米多高的水塔。村民张福常指着水塔说,“山上的泉水还有雨水都是先汇入这座水塔,以前想用水,就去拧水塔下面的水龙头,一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流出来。可是现在,水塔里面的水位也就刚过脚踝,打开水龙头,也只剩下细细的一条线。连吃水都成问题,庄稼还有什么指望?”张福常:山上的泉水太少了,比往年相差太多了。记者:水多的时候水流也大吧?张福常:是的,水多以后里面压力也大,现在水少了。记者:咱们村子有多少亩小麦?张福常:200来亩,现在旱了以后,我感觉绝产的面积很大了。现在,寒峪村村民每天的用水都是靠部队官兵背上山来,在凫城乡,还有4个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村民张福常家的墙外有一口自建的水窖,原本水窖存满了水,理论上可以保证张家一年饮用,但是现在,这口水窖要同时负担周围15户居民,捉襟见肘,不难想见。好在政府部门已经承诺,市财政将会拨款,为寒峪村每户都建一座水窖,老百姓不用掏一分钱。凫城乡党委书记白书生:像这个村,家家建水窖,都是从市财政来拿。对于凫城乡来说,有5个村是这个情况,如果都建成水窖,吃水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如果再持续20多天不下雨,我们乡又会有8个村出现饮水困难。寒峪村的问题能解决,但是现在让白书生发愁的是,乡里急需建水窖的,绝不止寒峪村,加起来差不多有1 500户,可是受财政收入限制,无力全部解决。那些村怎么办?同样的问题还反映在农业灌溉上。白书生坦言,干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农田水利的短板,现在虽然已经有了好的思路和规划,但是苦于囊中羞涩。如果不尽快解决财政配套的问题,这里的农民恐怕暂时还不能告别靠天吃饭的日子。白书生:(水利设施欠账)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以前靠劳动,义务工。根本问题,要靠大投入解决的问题。比如区域性的缺水问题,应该从别的流域调水,这个投资非常大。国家有个南水北调工程,我们乡也有个南水北调工程,从复庄流域往这里调水,设计是管网12.5公里,投资1100万。记者:钱从哪来?白书生:现在还是千方百计,通过项目立项来解决。记者:一旦拿到项目就肯定能建起来吗?白书生:这个不一定,有的欠发达地区,配套资金很难筹集。现在的财政体制决定了财政难度很大。记者:有想法有规划,就是缺钱?白书生:对,缺钱。
8.“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事关全局发展的大问题。自古以来,粮食足天下安。“粮袋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粮食安全的根基在农田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年毛泽东主席给农田水利的定性奠定了水利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脆弱,仅有22座大中型灌溉水库、7.1万千瓦的机械排灌动力、2.4亿亩的灌溉面积,根本无法抗御频发的自然灾害。1.1亿吨的粮食年产量也无法填饱4亿国人的肚子。粮食安全是执政之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粮食安全的关键工程——农田水利始终是政府的重要工程。从1950年开始,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运用财政投资和贷款兴修新的灌溉工程,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程建设,农田水利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农田水利建设更是一马当先。这之后,安徽淠史杭灌区、内蒙古三盛公灌区、北京密云水库等大型水库和大型灌区开工兴建,中小型工程更是遍地开花,为我国农业发展积累了较为厚实的家底。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水系发达、降雨丰沛的南方地区承担着我国粮仓的重任。1976年年底,全国机井数量已达240万眼,为提高华北地区粮食产量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象征,从这一年开始,“南粮北运”的格局逐步被“北粮南运”所取代,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等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广东、海南、浙江。
三、作答要求
根据资料中西南大旱的事例,指出西南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流畅,字数为2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一是水利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由于人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水利人才年龄老化,断层现象突出,已经影响到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部分小型水库急需整治,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农村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跟踪监督不够。三是部分乡镇供水站和农村人饮工程缺乏规范化管理,农村人饮工程供水价格和收支情况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四是河道采砂影响泄洪、防旱、河堤安全,对集镇用水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给沿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解析 该答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西南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简单明了,全面准确,分析透彻,表达流畅,并且与资料紧密联系,是一份非常优秀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6sy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公安招警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