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2016年6月16—17日,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的品牌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参会企业代表和17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踊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在

admin2022-08-15  27

问题 给定资料
    1.2016年6月16—17日,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的品牌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参会企业代表和17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围绕《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踊跃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认为在省政府的《意见》中,关于‘优化品牌建设’的部分,应该加上‘创造良好环境’。”一位地级市副市长提出自己的意见。
    “建议优化品牌建设氛围,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品牌建设和保护的氛围。”潍坊市委常委、副市长孙起生建议,省里是否可以考虑打造扶持品牌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国际法、国外法律惯例、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法律、信息等各种服务,帮助规避在并购、打造国际品牌中的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培育和建设品牌在成长期尤为艰难,良好的环境很关键。韩都衣舍电子商务集团董事长赵迎光提出,政府是否可以考虑设立一个品牌引导基金。他说,传统品牌一般是从地方竞争做起,但互联网品牌不同,成长初期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没有基础资金的支持,很难成长,打造品牌的过程也格外艰难。
    时任副省长夏耕说,品牌建设环境的优化非常重要,比如要打击假冒伪劣。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涉及政府、企业、协会各方面,要整合力量资源,强化政策保障,优化品牌环境。
    威海市副市长徐连新建议,要加大对商标权、专利权的保护力度,推进品牌建设。有的企业打造商标、申请专利花费成本极大,但是侵权严重,维权成本很高,不利于品牌建设。
    济南人非常熟悉的本地老品牌“康巴丝”钟表就曾深受商标侵权之害。由于没有商标所有权,90年代出现了两个生产“康巴丝”产品的企业,一些外省的小作坊、小工厂甚至是个体户也加入进来,市场上一度充斥着形形色色所谓的“康巴丝”产品,使济南“康巴丝”钟表的声誉受损。2000年8月28日,济南钟表厂花了90万元,才买回“康巴丝”商标。
    对此,夏耕认为,要高度重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信用标准。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联盟,帮助企业获得及时、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公正公平处理知识产权案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敢于投入、舍得投入、放心投入,不断提升品牌无形资产价值。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建议加上‘注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培育品牌’的内容。”原济宁市副市长张继民说。他以儒家文化和孔子学院举例说,“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核心对于品牌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对于山东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也有帮助。
    对于企业来说,海外商标纠纷是非常头疼的事情。迪尚集团总经理张诗哲在座谈中说,他十分关注《意见》关于建立海外商标纠纷预警和危机管理机制的内容。对于企业来讲,虽然有一些第三方保险机构,但受额度等限制,在出现商标纠纷问题时,这些保险可能还不足以为企业提供支撑。他呼吁政府多采取一些措施,在建设第三方保险平台方面加大力度。
    夏耕指出,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要靠国际品牌说话,不能满足于本地品牌自我欣赏。要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打造自主品牌。他以数据说,全省5189家加工贸易企业,贴牌、代工出口占比高达83.7%,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出口占16.3%。很多企业加工制造能够达到国际市场标准,但由于投资大、周期长,对打造自主品牌望而却步。
    2.2015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购买的商品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
    面对大批中国游客赶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现象,有识之士发出忧心之问:中国制造为何不行?
    小小马桶盖,戳中中国制造的“痛点”:我国虽然已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但在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等方面,仍与世界制造强国有明显差距。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消费时代。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制造和中国企业缺乏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静得下心的理念。有时,我们过于追求多和快,追求速成和一夜暴富,而不是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殊不知,这种“快马上路”,只会把消费最为要紧的体验感丢在路上,同时被落下的还有可期待的未来。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正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也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而中国制造,现在恰恰需要重新用“工匠精神”找回对消费者的那份初心,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因为,只有真正摒弃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才能真正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进而形成中国的“工匠精神”,真正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打赢这场“品质革命”,在精神层面我们呼唤“匠心”。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打造品牌效应。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为人做嫁衣”。中国品牌要想迈上价值链的中高端,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还需要从提升消费实力、挖掘消费潜力这些“基础”和“主体”工作入手。同时,改善消费环境、创造消费热点、提振消费信心等相关配套措施也要跟上。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正经历从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从有形产品需求向服务消费需求、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的转变。这是消费升级的机遇,也是挑战。无论是促进海外消费回流,开拓潜在市场,还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都要求中国制造提升品质、丰富品种、树立品牌,改掉产品质量和性能欠佳的“硬伤”。有品质,才有未来。
    3.“免税店里挤得水泄不通,感觉到韩国购物就跟不要钱似的。”“大阪阿倍野HARUKAS近铁本店,好多中国游客疯抢化妆品和情人节巧克力。”“夏威夷免税店和大商店堪比国内春运火车站,密密麻麻都是人,取货处排队排到没脾气。”……2016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如果还“爆买”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上千元的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那就过时了。这个春节,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一大批低价日用品纷纷登上“热卖品榜单”。
    唯品会高级副总裁唐倚智表示,国人“海淘”集中在化妆品、服饰、箱包、药品等日用商品上,是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
    一位资深驴友在自由行服务平台蚂蜂窝上分享道:“15年前,亲戚从日本带回一个指甲刀,至今依旧是家里最好用的一把。同样是100克左右的钢铁生产出来的产品,日本的保守估计能创造20年的使用价值,而国产的却不到2年就成了待收回笼的废品。”
    在日本东京“松本清药妆店”一次入手20盒感冒药的上海妈妈何静说,对比日本感冒药与国产感冒药,二者在成分原料上差别并不大,但“日本感冒药的口感明显好很多,且有专门针对小孩的十几种不同口味,包装精致,设计也非常可爱,哄孩子吃药省力多了”。
    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学海坦言,“中国消费者到日本买感冒药是中国制药企业的耻辱”。事实上,很多日本药的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但国民仍赶到日本“抢药”,这说明在产品品质、附加值、消费体验方面,中国药企还有很大差距。
    在美国工作近7年的上海人梁慧,每年都要往返美国与国内三四次,但每次回国她依然一如既往地携带大包小包。梁慧说:“我在美国带回来的基本都是物美价廉的日用品。一条质地手感都很好的浴巾,在美国沃尔玛标价折合人民币只要40元,赶上打折,只要25元就能买下来。我比较过,中国商场里品质还没这么好的浴巾起码要70多元。还有整整一打牙膏,美国只要12元,而国内一支就要9块钱。”
    上海白领王帆每年都会飞往韩国“狂扫”面膜和气垫:BB霜。她说:“不是国内没有好面膜,而是知名品牌假货太多。同样是丽得姿的针剂面膜,即便是国内专柜的出货也会偶尔引发过敏,但使用自己从韩国带回来的正品却从未有类似症状出现。打飞的囤货主要为了买得放心。”
    从海外“爆买清单”,我们看到的是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不足。一位浙江玩具出口商人说,即便同是“中国制造”,产品质量也可能相差迥异,因为大多数出口商品的检验标准都比国内严格。“例如,儿童用蜡笔出口的产品虽然可能不如国内商店卖的颜色那么靓丽,但是材料无毒,孩子不小心吃下去也不会有问题。但国内产品则大多加了各种添加剂,颜色漂亮但安全性不足。”
    专家认为,当下,国内产能过剩但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应对正在升级的消费市场。例如,与日本、德国文具遭“疯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普通文具依然产能过剩、积压严重。尽管部分文具行业领先企业开始将制造优势与创意价值进行整合,但在制造技术、工艺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与国外产品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同时,高企的国内价格也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上海一家专门做家庭轻纺织品出口的企业负责人说,“外贸生意只是单纯的商业契约行为,行政成本低,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好做很多。相比之下,国内零售环节复杂,除了税之外还包括渠道、房租等运营成本,厂家追求的毛利率等。重重关卡之下,价格自然降不下来。”
    4.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一大热词。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认为,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对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使用者感到舒适惬意……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付诸实践。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却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耗费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绩效是厂里最差的、你不被领导待见、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还可能第一个被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
    再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企业家,你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技术,要求员工每一件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发新技术要耗费大量资金,但你贷不到款;如果幸运一些,你研发的新技术成功了,新产品刚上架,市场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产品;或者你的产品即便比其他同类品牌质量更好,但囿于中国制造业集体的低端形象,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来辛苦奔波、费尽心力,但收益却还不如别人卖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这时,你还能守住初心吗?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其实,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关乎一个国家的工业文明。一个国家工匠精神的匮乏背后,其实是工业文明的匮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业文化以及一整套相关的体制机制,乃至社会心理、共识和氛围。
    应该看到,德国、日本的制造业也曾经历过粗制滥造的阶段,但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大国工匠”等榜样的激励。但更离不开政府的高效作为。
    5.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据统计,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30%以上。但毋庸讳言,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的缺陷日益凸显,品种结构、产品品质、品牌培育等方面与消费者的需求尚有差距。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个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参与感。
    只可惜,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大家口袋里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美、日、韩等国垄断。雪上加霜的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它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生死挑战。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消费是最终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一是完善市场准入,取消不必要的审批及目录和不合理收费,严格安全、环保、能耗等条件,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大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二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三是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引导企业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推行产品认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严格实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推动中华老字号传承升级,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四是强化监管,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打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以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
请结合“给定资料4”,为政府培育制造业的工匠精神提出合理化建议。
要求:建议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50字。

选项

答案为提升制造业水平与形象,政府应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一是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崇尚、激励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是引导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利用电视、网络等加强宣传,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崇尚、激励工匠精神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 三是学习、弘扬工匠精神。选拔、奖励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个人,并大力宣传其事迹,号召社会各界向其学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725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