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下面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做简要说明,然后为这篇课文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

admin2015-10-24  70

问题 请对下面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做简要说明,然后为这篇课文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简案。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紧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古文观止》)

选项

答案 思想内容 本文以兄弟、母子之间的矛盾为主线,完整地记述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全过程,通过记述郑庄公同共叔段、姜氏之间的兄弟之争和母子矛盾,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之争,说明母子、兄弟的血缘关系和孝悌之道,都是从属于这种政治斗争的。 艺术特点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字精练。 (2)对比烘托,人物性格鲜明。 (3)以春秋笔法进行描述,寓褒贬于冷静的叙述之中。 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对本文的学习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将遵循几个原则:以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具体的授课过程将注重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生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并在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写作背景、相关评论,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资料。 (三)教学重点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四)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课文理解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或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一种编年史的简称,春秋时代的周王室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它的记载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年~前481年),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②《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③司马迁、班固都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数人认可这个说法。 (3)《郑伯克段于鄢》 ①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②“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 ③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己复礼”,要恢复周公时代的“礼”,对当时的道德沦丧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个诸侯国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 (1)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①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②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译为“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③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④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⑤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⑥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⑦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宠爱的弟弟呢?” ⑧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⑨君何患焉: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⑩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2)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使用板书) (3)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课文的第五段后面有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日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传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内容梳理了一遍,并使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明了了,同学们回去还找出了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二)故事简述 1.本文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 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来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 比如,郑伯的“伯”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解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打败了段弟弟。“伯”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打败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 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 这许多的疑问都令人难解。 3.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个字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是吧!左丘明的解释正确与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吗?(他的思想与孔子是否一致?)令人关注。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带有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呢? (三)课题简说(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由易到难进入课文的研读,形成共同关心的问题) 1.教师:刚才同学们带着问题搜集信息资料,经过反复阅读,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研究性阅读。我在大家的疑问中选取了频率最高的十二个疑问作为第二阶段阅读的小课题,印好发给大家。同学们也都选择课题进行了深入的阅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因为人数问题,每人发言不能超过两分钟。 (四)论文交流(15分钟) 分小组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解决一些大家看法一致的问题,留下一些一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五)评论阶段(10分钟) 1.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阅读很深刻,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新意。总体上都围绕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庄公这个人?”这也是提问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每个人提的问题都和对这个人的评价有关。 2.教师:庄公形象讨论。《古文观止》中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他邑唯命” (四字毒甚) “焉辟害” (毒甚)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之心愈毒矣) “无庸,将自及” (毒甚) “不义不昵,厚将崩” (更加惨毒矣)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非复前日含毒恶甚) “其乐也融融” (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 (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八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教师:古人评论郑庄公多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将庄公当作反面教材,很多人认为他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心机深藏、心狠手毒。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呢?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 (六)总结 1.刚才大家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得很好,限于时间,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2.关于庄公,毋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 (七)课后作业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792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