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admin2018-06-26  30

问题 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选项

答案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二者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内省”“自得”的过程,把它看成是发扬人天生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收。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920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