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

admin2017-05-15  47

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实行一种特殊的粮食制度。以往,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一直称这种制度为“余粮征集制”。近年,一些史学研究者指出,这个译名是错误的。按俄文本义,应译为“粮食摊派制”(或“摊派粮食制”)。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由中央粮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包括红军)的需要,确定年度征粮总额后,依次摊派至产粮省、县、乡、村、直到每个农户。地方上用半军事化方式,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强制征购农民粮食。
——《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史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这一特殊粮食制度的两种译法反映出的主要差别,并说明该制度对苏俄的影响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分配制度的实行进行评价。

选项

答案(1)差别:粮食征集的范围不同(“余粮收集制”指征集除农民口粮、种子粮之外的粮食.“粮食摊派制”的征集范围涵盖农民的全部粮食);“粮食摊派制”更强调征收的强制性。 影响:一方面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粮食的需求,巩固了新生政权;一方面因用强制摊派的办法征购粮食,引起农民的抵制和反抗,导致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2)目的: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评价: 积极性:该制度体现了人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消极性:该制度过分强调平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92s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