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图30—37(Z)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

admin2018-10-25  17

问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图30—37(Z)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假定,该结构首层框架柱EF的纵向钢筋配置如图37所示,每侧纵筋计算面积As=1480mm2,实配618,满足构造要求。现将其延伸至地下一层,截面尺寸不变,每侧纵筋的计算面积为地上一层柱每侧纵筋计算面积的0.90倍。试问,该柱延伸至地下一层后,满足计算和规范最小构造要求的全部纵向钢筋的数量,与下列何项配置最为接近?


选项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规》第12.2.1条,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A选项,上部钢筋全部延伸至地下一层,虽然满足计算要求,但不满足每侧纵向钢筋1.1倍的要求,故排除A选项。C、D选项均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但在地下一层顶板上下柱钢筋全部变截面,钢筋连接不符合钢筋连接构造要求。B选项符合计算和构造要求。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考生对相应框架柱的梁柱节点设计构造要求的理解与应用。
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为了简化分析往往将地下室顶板假定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研究表明上述假定在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但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为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均给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关于框架柱纵向配筋方面规定: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柱截面每侧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由此可作为本题的解答基础。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6.1.14条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12.2.1条,可判断出本题答案选项中B、C和D均符合规范条文规定,但从工程实际出发容易判断选项B正确,即该柱延伸至地下一层后,满足计算和规范最小构造要求的全部纵向钢筋的数量为2418。其原因在于C、D选项虽然均满足规范规定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但会出现在地下一层顶板上下柱钢筋全部改变直径,施工复杂,同时这种情况下不符合钢筋连接构造要求。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9Lif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